【社会观察】每个时代都在这座工厂留下印记

2017-07-01信息快讯网

【社会观察】每个时代都在这座工厂留下印记-信息快讯网

 

厂区内用搪瓷板制作的安全生产标语,多年后仍清晰可见。

 

【社会观察】每个时代都在这座工厂留下印记-信息快讯网

 

停止运转的厂区内植被自然生长,也别有一番意境。

 

【社会观察】每个时代都在这座工厂留下印记-信息快讯网

 

铜梁路是当年厂区内重要的主干道。

 

【社会观察】每个时代都在这座工厂留下印记-信息快讯网

 

■报记者 钱蓓

 

工业年代不眠不休的杨树浦路,因杨浦段滨江的整体开发陆续迁走一批工厂,待“迁徒”的工厂如今只剩一家仍在运转。

 

占地21万平方米的上海电站辅机厂是杨树浦路上的“大块头”,全国唯一的大型电站设备专业化辅机生产基地。根据杨浦滨江整体开发计划,辅机厂将在2018年搬迁到临港新城。

 

辅机厂在杨树浦路2200号和1900号各有一个厂区,东厂和西厂。站在厂区往西看,杨浦大桥仿佛就在一抬手的距离之外。西厂仍有机械声隆隆作响,东厂已在今年年初完成搬迁,偌大的厂区被紧闭的大门锁在身后。访客到此,看见门卫窗台处的白板,按指示拨打上面所写的电话,才能找到开门的人。

 

梅雨季节倏忽而至的阵雨把东厂门口漫成一片浅滩,沿着厂区主干道往里走,像是闯进了阒寂无人的森林。厂房闲置不过半年,已被深深浅浅的绿植所溶解,路面布满青苔,草丛中有蟾蜍跳跃。

 

杨浦段滨江系统性开发始于2013年,滨江开发指挥部办公室土地事业部部长钱亮经历了杨树浦路沿线工厂的收储过程。上海电站辅机厂的土地收储花了三年时间,今后,东厂厂区沿江部分将用作公共空间,实现滨江开发“还江于民”的设计;靠近杨树浦路的部分进行功能性开发;西厂厂区的大型厂房将予以保留,作为杨浦“近代工业摇篮”的重要见证物,留住杨浦工人的“乡愁”。

 

从清末到21世纪,杨树浦路的工业脉搏跳动了一百多年,它曾是上海的市政和工业命脉之所在,更是十多万产业工人的家园。杨树浦路本身就是一部活的上海工业史。

 

杨树浦路的工厂都有故事。上海电站辅机厂的前身是美商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场,始建于1921年。慎昌洋行中国分部创始人是丹麦人马易尔,他花18万美金在如今东厂位置买下26亩基地,开设了慎昌工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慎昌工厂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在华代理商,从此刻有慎昌商标和GE商标的产品被销往世界各地。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场旧址还在,这栋历史建筑曾在2000年重新装修,修复后的建筑外墙仍然绘有慎昌三角商标和GE商标。

 

工厂走过百年历程,每个时代都在这里留下印记。东厂主干道名为“铜梁路”,电站辅机厂老建筑工程师吴耀中介绍,20世纪30年代,厂区所在地块有个日商三洋木行,木行利用贯通黄浦江的河道运输木材,进行木材加工。当时锯木厂房内的主梁是木头做的,为了显示雄厚财力,木行在木梁外面包了一层铜皮,木行门前的道路于是得名铜梁路。不过,建于1931的装有铜皮木梁的房屋已经拆除。

 

西厂有一栋建于解放前的面粉仓库,紧靠黄浦江的砖红色二层建筑。仓库当时主要供应面粉,一层用作办公场所,二层用作仓库,通向二楼的台阶又矮又宽,吴耀中解释,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工人扛着面粉上下楼,解放前靠人力运送物资的场景,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有所展现。

 

西厂的一座双曲拱顶无梁车间,留下了1960年前后的时间刻度,当时国家遭遇自然灾害,资源匮乏,为了节省原材料,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用了“无梁”设计;东厂的“93车间”属于1978年,那一年辅机厂账面多出93万元余额,工厂决定用这笔钱快速建造一所车间,但这个仓促上马的项目规划不周,开展生产所需要的水、电、煤、气配套不全,造好后一直闲置至今。

 

进入21世纪,杨树浦路的工厂大多开始走下坡路,不时出现关、停、并、转,辅机厂也开始尝试业态转型。2004年,工厂把东厂1.4万平方米的老厂房交给一位台湾设计师,改造成“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老厂区内出现了玻璃建筑,还有假山、亭台、葡萄架,一度吸引了创意企业入驻,甚至还有电影摄制组在此取景。但由于种种原因,创意园区在2010年宣告关闭。

 

“同样是做创意园区,十几年前做和现在做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十几年前在杨树浦路经营创意园区也许是孤独的,它和工厂地区的整体生态不搭,创意空间的概念对政府、工厂、居民来说都还比较陌生。”钱亮说,杨树浦路放到今天开发,可能是比过去开发更好的选择,不会再粗放地大拆大建;比起过去那些唯经济论的商业开发,我们如今更在意空间对于人的意义,所以滨江开发会有‘还江于民’的原则。”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