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留下人类走向未来的共同财富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7年前,上海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今天,原世博园区里矗立的世博会博物馆“全球、唯一、官方”。7年前,上海是世博历史上第一座在举办盛会时就提前思考“世博遗产”“后世博发展”等议题的城市;今天,“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精神翻开了新篇章,世博会博物馆将“一键直通”国际展览局资料库,成为面向世界公众的文献中心。
国际展览局副秘书长迪米特里已记不清这次是自己第几次来到上海,但对于2010上海世博会及其引发的“上海效应”,他如数家珍。2010年在这里的7个多月时光,迪米特里亲眼见证了上海所创造的一项项纪录,亲身感受前所未有的如此多人携手共赴一场人类文明盛会。而之后几年,他不仅看到世博轴、中华艺术宫等世博会遗存的物质遗产惠及公众,还屡屡为上海世博会留下的精神遗产而感动:《上海宣言》 《上海手册》,“世界城市日”,直到现在的世博会博物馆———“上海世博留下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遗产,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共同财富。”他说。
国际展览局大家庭的壮大,与上海密不可分
2010年,国际展览局拥有会员国(地区)140个。到今年,这个数字已近170。“近七年国际展览局的迅速壮大,与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密不可分。”迪米特里认为,个中原因是多样的:2010年是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所以近年来不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相继投入国际展览局的怀抱;上海世博会是在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第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这重新点燃了许多发达国家对世博会的热情。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发达国家曾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发展中国家远远观望着,直到他们看见了中国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因为举办世博而朝着宜居的方向不断前行。”迪米特里认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理念,更是世博会的最佳案例,“就像今天,我很高兴看到上海的天越来越蓝”。
“曾经有段时间,有人认为世博会在一个手指轻点就能遍览五湖四海的时代,过时了。但上海创造的7300多万人次的观众纪录,让他们看到世博会的活力。”迪米特里举例,日本和法国都算世博史上的老朋友,但近二三十年,这两个国家一度对世博会若即若离。是上海的巨大成功,让他们重新审视世博会的价值,二次发现世博会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现在,这两个国家的城市都提出了2025年世博会的申办要求。
“上海智慧”启迪着世博会进程,未来将“一键直通”国际展览局
作为国际展览局官员,迪米特里说,他们一直在思考,“当上海为世界、世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国际展览局该如何与之呼应”。令他们惊喜的是,上海市政府富有远见,在2010年世博会正式开幕前,已经把后续规划摆到了国际展览局的案头。
“后续发展不仅提到了如何让世博会遗产惠及上海市民,也提到了为人类文明的建设性思考。”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发表了 《上海宣言》,形成了对全球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根据 《上海宣言》 倡议,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中国方面于2011年正式出版 《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此后,又在2013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31日确立为“世界城市日”。“这些都激发着全球人们应对城市化挑战的勇气与信心。”迪米特里说,自2010年之后,丽水、米兰以及今年的阿斯塔纳等世博会都不约而同把“城市与人类生活”作为主旨,是对上海的回应。
从这一层面而言,国际展览局选择与上海合作建立世博会博物馆,水到渠成、相得益彰。“国际展览局在巴黎有着丰富的资料收藏。我们正加紧推进的重要工程便是,把所有文档扫描、归档,并逐一与世博会博物馆对接数据库。”未来,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位于黄浦江畔的世博会博物馆,通过共享的数据库,可以一键“推开”国际展览局位于巴黎的厚重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