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核电,中国技术“走出去”新王牌

2017-07-04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继高铁之后,核电有可能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全球拓展的又一个突破口。如果一台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卖1500元,那么在海外承揽一个核电项目,其价值大约相当于售出6000万台智能手机。

过去十年,瞄准全球市场的中国核电产业厚积薄发,蓄积了充沛的能量。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前理事长罗伯特·西姆斯的话说,中国现在有着最先进的核技术。西姆斯昨天在上海举办的第25届国际核工程大会开幕致辞中做出这一评价。

全球等待中国项目提振信心

作为东道主,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展现出显著的影响力和自信心,并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与支持。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平台上,中国也适时释放出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主旨发言环节登台的第一位嘉宾、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炳华说,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的两台AP1000机组,其热试验工作在上周已全部结束;今年四季度,它们将并网发电。

普通读者对这两座核电站应该不太熟悉。简单说,无论两者中哪一台机组先发电,都将成为全世界首座正式投运的第三代核电机组。和二代相比,三代核电的技术性能特别是安全性有显著提升,在经历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第三代机组顺利通过各种严格测试正式投运,将是全球核电事业的标志性事件。

正如昨天与会的国际核能界人士所言,核电前景光明,挑战也非常巨大。它始终面临着公众对其安全性的拷问,特别是全球三次重大核事故的阴影至今仍未退散。与此同时,风、光等同样低碳的可再生能源也在挑战着核能———过去十年,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了3倍,而核电为满足不断抬升的安全性要求,成本越来越高,对传统能源的优势逐渐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核电行业内部合作的动力越来越凸显。拿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顾军的话说,国际核电产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换句话说,一个大项目的成功将有助于核电在全球重树信心。

在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即将建成的三代机组,恰恰同时能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它们采用了“被动冷却”或者说“非能动安全”的新思路,结构简单,安全性却很高。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郑明光告诉记者,非能动机组假使出现意外,无须借助外部能源,仅靠重力和水的“蒸发 冷凝”循环,就可以为反应堆芯降温,避免堆芯熔化导致严重后果:“可以说只要地球存在,就不会有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代机组是全球核电产业应对挑战的关键一击。

从引进消化吸收走到全球领先

三代核电在全球都遭遇了长期的“落地难”。即使在我国,两大核电项目从启动到现在也经历了十年之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学会理事长李冠兴说,三代核电的新技术,在全球遭遇到许多困难;不过,三门、海阳项目的推进,标志着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已经成型,可以批量推广。

三门与海阳机组代号为AP1000,是中美核电产业十年合作的结果;设计方为美方西屋公司,中方负责建造。国电投的王炳华说,这十年里,中国在AP1000的实施中,装备、材料、建造模式等许多环节得到了磨练,国产化率已从最初的32%提升到72%。

但中国并未止步于此。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全自主技术、更先进的三代核电机组CAP1400,目前已接近设计完成。王炳华说,CAP1400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三代机组,单机容量达150万千瓦,建设周期只有4年多;一旦发生意外,最初72小时无须任何外部干预,72小时之后也只要少量干预就可确保安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大专项的牵引下,全国超过200个单位、2万多名技术人员联合攻关,使得CAP1400中所有关键设备、材料等“一直被卡脖子”的环节都实现了自主突破,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5%,且形成了全球化的供应链。虽然CAP1400还在等待国家核准,但详细设计已完成了96%,且通过了历史上最广、最深的技术评审。王炳华认为,CAP1400实际上已具备开工建设的条件。

目前,中国三代核电已经开始了海外拓展的尝试。在巴基斯坦,几个项目正在落实推进,采用的是中国另一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方案。而在今年5月,在两国元首见证下,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价值超过120亿美元的核电合作协议,再次推动三代机组成功“出海”。有专家告诉记者,此次国际核工程大会期间,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国的代表将考察中国的核电技术,谈讨开展合作的可能性。据透露,国内建设三代核电站的总投资在450亿元,如果走向海外,预计价格可以翻番:“这比出口手机要大得多。”

李冠兴说,我国正在从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这是在新型举国体制之下,国家实力和凝聚力的体现。目前中国在建的核电项目占全球的40%,将来,我国核电产业将为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发展作出新贡献。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