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人民福祉的承诺,一诺千金

2017-07-27信息快讯网

 

增进人民福祉的承诺,一诺千金-信息快讯网

昨晚,《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截屏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贵州惠水县的罗应和感慨:“幸福来得太突然!”身为连片特困地区的居民,因为改革,他与乡亲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明亮宽敞的“幸福楼”;上海的孙阿娥冲着电视镜头直咧嘴:“每天开开心心的!”这位95岁的阿婆,因为改革,她所在的居民小区打开了养老服务市场大门,老人能随时享受到日夜照护……

昨晚,大型政论专题片 《将改革进行到底》 播出第十集 《人民的获得感》 完美收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并践行“人民立场”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专题片中,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亲口讲述拉近了千万观众心;一个个中国家庭的生活变化,共同绘就了国家文明进步的画卷,激荡出无限共鸣。无数观众全程陪伴专题片从第一集 《时代之问》 走到收官集 《人民的获得感》,有网友写道:“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民生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已逐步支撑起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人民的获得感》从一段极富温情的画面切入:2014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发表新年贺词。他说:“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牢牢镌刻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当中国踏入新的改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他在当选总书记后的第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这样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改革对于增进人民福祉的承诺,一诺千金。“人民”在习总书记心头的分量始终是沉甸甸的。专题片里提到了一座“悬崖村”,它身处大凉山腹地,村里通向外界的必经之路是17条藤梯,其中有两条藤梯几乎垂直上下。家在山上,学校在山下,孩子们的求学路,就是两条令人心惊肉跳的悬崖路。习总书记读了报道以后心情异常沉重,他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何让所有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这是改革必须直面的严峻现实。2015年,在一场以“携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为主题的国际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承诺:“未来五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比联合国确定的全球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整整提前了10年。

所以,当2016年11月,“悬崖村”的藤梯换成了安全的铁梯,这个小村庄和全国许多贫困村一起,实施旅游产业开发时,世界舆论纷纷为此赞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担当,打响全面脱贫的攻坚战;以“政府兜底”保障1800万城镇困难群众的生活;以完善各项社保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发展不平衡是现状,怎样确保改革能切实增进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 习总书记的选择,是脚踏每一处真实的褶皱,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里找寻方案。《人民的获得感》这一集记下了习总书记到内蒙古、青海、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深入生活、调查研究的身影。改革方案,从中国大地的每一处真实褶皱里提炼而出。

有观众说,从第一集《时代之问》到昨晚收官,整部专题片全景摹写了一处处改革的图景。观众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之变深刻、生动,创造了更多就业,增加了更多更稳定的收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更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热情得到有序释放;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基本公共服务;绿色理念正转化为绿色机制,老百姓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普遍增加了获得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