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书院:培养仁爱之师

2017-07-29信息快讯网

 

敬德书院:培养仁爱之师-信息快讯网

敬德书院正门。

 

敬德书院:培养仁爱之师-信息快讯网

海淀区太平路小学教师在书院上研修课。均王晓庆摄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北京西山脚下,有一座140余年历史的中式古院落,这里院中套院,布局严谨,古松参天,花木满院。每个房间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正心堂、诚意堂、至圣堂、藏书斋、格物斋、慎思厅等,充满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并提醒来访者勿忘圣贤训诫。时值盛夏,书香氤氲的笠僧堂内,主题为“知行合一与教师德性”的会讲正在进行。

这座院落便是敬德书院,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于2014年创办,是国内首家以提升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修养为主旨,集学术交流、思想研讨于一身的公办书院。

传统书院升级版

“敬德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书院的现代升级版,通过研修课程、学术课程、读经课程、会讲课程等,让教师们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海淀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说。

“会讲”萌芽于先秦的自由辩论,是我国传统书院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敬德书院沿袭了这一做法。

笠僧堂内正在进行的会讲,是第五期“中国教师·敬德会讲”。包括演说、展示和讨论等环节: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迟希新、东方道德研究所教授任宝菊发表了专题演讲;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学主任贾宁展示了该校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随后,与会教师针对“知行合一与教师德性”展开热烈讨论,其中一位老师谈到自己的心得:“价值比智慧更重要,为师者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对人格的培育。”海淀区政协主席、敬德书院院长傅首清说,育人先育己,教师本身的素养要过硬,敬德书院始终注重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为他们提供了高品质的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中华·敬德读书会”和“春秋论坛”已成为敬德书院的三大品牌活动。

敬德书院行政主任冯浩介绍,书院于2014年9月在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的旧址上修缮而成。这里提供的培训都是免费的。每年来培训的教师超过7000人次,在不到3年时间里,上百位学者走进书院讲学论道,百余场学术活动吸引了万余人参与,书院学刊、编著、教材、文集、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汇成内容丰富的国学教育资源库。

提升修养为本

敬德书院与一般的教师进修学校和培训机构有什么不同? 傅首清说:“我们重‘道’不重‘器’,以提升修养为本。”

中关村一小教师郝宗平在学业总结中的心得,或许是对这番话的最好注解:“每周一次的书院学习令我快乐不已。与我过去参加的学历教育不同,它没有任何功利性,没有一丝的勉强,有的只是那种纯粹的精神追求的满足。”

为了高质量的“研”与“读”,敬德书院与中华书局共同主办了“中华·敬德读书会”,读书会以“自读—讲读—再自读”的形式开展,今年3月到5月为第五期读书会,包含10次活动共计40学时,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常森教授和吴国武副教授主讲,带领学员研读《孟子》,来自海淀区25所中小学校的52名教师参加了学习。

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祝安顺说:“读书会希望通过专家的讲解,让老师们以字解经,与圣人经典对话,从而知道中国经典作品这条‘河’是怎么流淌的,它的源头在哪儿,中间有什么曲折,又汇入了哪些支流。”

培养仁爱之师

“德行修养的提升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我们会进行调研,学员需求最多的课程会重复开设,让更多教师获益。”敬德书院相关课程的负责人宋俊玲告诉记者,《中小学礼乐文明教育》《诗词创作与赏析》《四书》 研读以及书法等是重复开设的课程。

参加研修课程的人大附小京西分校教师李雪梅说:“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平日学习的多为数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感觉传承传统文化更多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在敬德书院,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触动了我,让我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传承传统文化不分学科,不分角色,匹夫有责。”

“书院是文化精神形成之地。”谈到未来的方向,吴颍惠说,敬德书院将坚守“进德为本、诚敬致用”的院训,处理好承接传统与观照现代、立足本土文化与融汇西方文明、保持自主学术创新与服务社会教育实践等关系,培养开放、包容、独立、重道、爱国的新时代书院精神。“我们希望教师在这里学儒、修儒、行儒,做到通达事理、知行合一,培养有德行、有底气、有文化的仁爱之师。”吴颍惠表示。(本报北京7月28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