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习近平总书记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
连日来,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在上海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鸣歧教授说,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理论创新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作为教育部第五批赴滇挂职干部,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袁海萍正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挂职,她说:“我亲眼见证了近年来我们国家县、乡一级发生的变化,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家对脱贫攻坚各项帮扶政策充满感激,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在袁海萍看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高校教师必须深入基层、读懂基层,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素材,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文教授认为,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校教师要主动作为,在日常教育教学、理论探索中不断拓展新视野。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文琴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汪维表示,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这对高校推进“立德树人”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希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级本科生李潇天说,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国家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为广大青年学子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将个人人生规划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