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探访10岁的香港“程序员”:编程从娃娃抓起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19日发表题为《10岁的香港“程序员”:编程从娃娃抓起》一文。文章摘编如下:
当智能手机逐渐占据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一批年仅10岁左右的小学生凭借海阔天空的独特创意视角,以新一代手机应用开发者的身份闯入了视野。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智能手机和应用程序都已经全面进入学龄儿童的生活。这种现象促使全球的基础教育作出改变——既然大潮无可阻挡,尽早掌握编程技巧是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竞争力?
受到库克称赞的10岁的“程序员”尤马
今年6月,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年仅10岁的“程序员”尤马成为最年轻的参会者。尤马告诉英国广播公司记者,他已经成功开发了5个应用程序并在App Store(苹果应用商店)上发布。他还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运营了一个关于学习编程的频道。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香港,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走进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看看最年轻的“程序员”如何成长。
在香港慈幼学校,10岁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政谚最近和几位同学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老有宝宝”的应用程序。
家人和医生能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监督在家的老人是否按时吃药,并通过电视、智能手表等装置进行提醒。
李政谚向我们熟练展示了开发这个应用程序所需的工具,包括一套电子积木及微型控制器,一个模式化后的编程软件Scratch,以及用于将信息传递到手机的IFTTT平台。他说自己从7岁就开始学编程了。
指导老师李安迪说,自己是从中学才开始学习编程。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现在有很多图像化的编程(工具),跟以前的相比更有趣,更有效果,”他说, 学生学习的重点“不是学编程,而是学逻辑”,而且“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手机,即刻可以去试,也不是太贵”。
他认为,编程已经真的需要融入基础性课程里面。每个小朋友长大后都具备基本的编程技巧,这个可能是将来会发生的事。而学习的方式不是学编程技巧,而是应用编程去训练他们的运算思维,令他们知道如何用科学化的方法解难并实现创新。
“如果香港教育坚持将这个(编程)摆入到中央课程里面的话,我相信每个小朋友长大之后,不论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会拥有一个很高的解难技巧,这才是21世纪需要的人才。”李安迪说。
7月初以来,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手游走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学生家长为学生沉迷于游戏发愁——有学生为玩“王者荣耀”盗刷父母几万元人民币。这款推出只有两年的手游目前日活跃用户超过8000万,注册用户数达2亿,其中不乏沉迷其中的中小学生。
我问李安迪,学习编程的学生是否会将时间花在游戏上而耽误了学业。但他回答说,“打机”(电子竞技)并不是真的没用。世界在改变,小朋友是伴随科技产品出世的,他们的逻辑强很多。应该要让家长也知道未来的发展,慢慢这个行业也会兴起的,”他认为,可以引导小朋友将兴趣变成事业,只是不要玩的太多。
在香港青年会书院,教授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首字母缩写)课程的梁俊杰老师说,现在的小朋友对着手机,这么多应用程序全都靠编程,为了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上有竞争力,一定要学编程。“这是21世纪必须要学习的东西,”他说, 电脑编程越早学越好。可以用一些图像之类的来学习,不需要介意学习哪种类型的编程软件。
梁俊杰的学生经常使用编程和3D打印机制作自己喜欢的饼干。14岁的中学三年级学生黎璟恒说,(在电脑上)画出自己想画的图案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看到自己作品的诞生(设计的图案被制作称蛋糕),这时候很有成就感。
梁俊杰认为,从小让学生接触这些科技知识的好处是,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帮助他们在之后的大学学习中选择他们适合喜欢的科目,还能 发展他们的幻想能力,让他们知道如何应用不同的科目解决问题。
“他们都很愿意课后留下来,有时候会忘记自己其实已经放学,不肯离开课堂不肯走。”
几位中学三年级学生也说,家长对于自己课后留在学校学习很支持,并不觉得这样会耽误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