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能否再多几张“地域名片”

2017-08-07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前段时间,2017年世界地理标志大会在我国举行,上海报送的两件地理标志产品———马陆葡萄和嘉定竹刻双双摘得金奖,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赞赏。

市工商局商标处截至今年6月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共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件,其中11件为农产品,包括崇明金瓜、崇明老毛蟹、马陆葡萄、南汇水蜜桃、松江大米等一批家喻户晓的上海特产。但记者发现,最近五年注册成功的地理标志商标只有马陆葡萄和松江大米两件。按说上海本地特产数量不少,为何地理标志商标却迟迟注册不下来呢?

农户“集体名片”意识加强

8月初,正是庄行蜜梨的收获季节。今年镇上的蜜梨种植户尝到了甜头———庄行马路边售卖的蜜梨,去年价格是每斤4.5元,今年则提高到每斤5.5元,一些八两左右的“黄金梨”,每斤售价达12元,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甜头”来自集体商标意识的觉醒。庄行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胡纯杰告诉记者,这几年庄行镇厘清了集体商标的脉络,2014年申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015年获批,2016年马不停蹄启动申请地理标志商标。与此同时,相关方面已在日常使用中注重庄行蜜梨各方面细节的规范化和统一化。记者看到,如今大部分种植户对外出售的礼盒装,分9个装及12个装两种,包装盒从设计、印刷到标识都统一而清晰,有助于形成品牌效应。

“目前庄行区域蜜梨种植面积660亩,种户800户,去年亩均净利润超过1万元。”胡纯杰对今年的“战绩”更加自信,“今年雨水少,没有台风,预计收益妥妥地超过去年水平。”

从过去的“个人名片”,到聚拢成一张“集体名片”,过程十分曲折。奉贤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曹栋告诉记者,早些年,庄行蜜梨种植户流行自建品牌,各个品牌山头林立,在市场上都有一定知名度,但容易相互争斗,难以形成合力。“这几年,政府牵头把散小农户聚集在一起,开始考虑通过集体商标作为区域经济的助推器,经过不断沟通,许多原本拥有个人品牌的农户逐渐意识到集体商标的优势,慢慢投入到集体的怀抱。”

地标商标遭遇恶意抢注

不过,庄行蜜梨在申请地理标志商标的过程中却意外受阻。

“去年,我们启动地理商标注册工作时,就发现商标已经被武汉一家企业恶意抢注,抢注时间正是在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获批后不久。”胡纯杰告诉记者,作为地理标志商标主体的奉贤区庄行镇农业服务中心目前已对此提出异议,根据史料记载及一级政府名称,启动了驳回程序,但这会大大延迟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进度。

受到恶意抢注影响的不止庄行蜜梨。市工商局商标处处长林海涵表示,由于前期商标保护法律意识不强,很多地理标志商标在注册时都发生过被恶意抢注的现象,比如,南翔小笼的地理标志商标迟迟难以注册,就是恶意抢注所致。

林海涵透露,除了恶意抢注之外,从“个人商标”到“集体商标”的转换也是横亘在地理标志注册中的一道坎。“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需要成立协会或者专业合作社,受益人是政府,享用权则在所有区域内的农户手中,势必会对一些个人利益产生影响,脉络的理顺需要时间。”

注册地标商标门槛极高

这段时间,林海涵和他的团队天天往郊区跑,目的就是对上海地区有可能申请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进行“摸底”,找点“存货”。一圈跑下来,他的心中有了一张“目标清单”:枫泾丁蹄、亭林月饼、佘山兰笋等都是有潜力的“选手”。

“地理标志商标与普通商标的注册不同,有极高的申请门槛,其中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地理标志产品必须在历史上有记载,文化上有传承。”林海涵透露,枫泾丁蹄已有200多年历史,亭林月饼用猪油和白糖所调配出的上海老味道历久弥新,都非常符合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要求,条件已经成熟。

“上海应该再多一些地理标志名片。”林海涵指出,从已成功注册使用的地理标志商标发展情况来看,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马陆葡萄”售价比市面上普通葡萄高出5倍,仍供不应求;“嘉定白蒜”种子的市场收购价从过去的每千克4.6元跃升至现在的1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这次“摸底”中,市工商局还意外发现一些快要消失的上海本地农产品,比如:吃上去苦苦的嘉定罗汉菜、100多年前就有历史记载的金山亭林雪瓜等,这些也都是可以挖掘的对象,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才能最终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