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有一群追着臭气闻的人,看"超能鼻子"有何过人之处

2017-08-09信息快讯网

大气污染无形无状,飘忽不定。但在申城,有这样一群人以“鼻子”为武器,通过嗅觉辨别味道异常的气体,从而定点揪出大气污染源企业,并为执法部门提供处罚依据。时值夏日,这群申城最“重口味”的人钻垃圾场、走化工区,坚守在高温一线。近日,劳动报记者走近这一鲜为人知的职业,揭秘这群“超能鼻子”的过人之处。

一人3袋,闻出臭气浓度

8月2日下午1点半,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技术员陈晓婷与两位同事冒着酷暑,在某污水处理厂边界处,展开采样作业。

根据市民举报,称该污水处理厂附近有臭味传出,疑似有偷排、超标排放行为。接到任务后,三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连忙备齐监测设备,赶赴现场。在用鼻子嗅闻确认异味最大的边界处后,技术员朱伟忠拿起真空采样瓶,抽取现场气体样本,另一位技术员陆立群同步手持风速表,进行风向风速的测量。

 

便携式大气采样器。视觉中国 资料

采样完成后,三人马不停蹄地将气体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只见真空瓶中的气体样品由专用针筒抽取出,灌入1只透明塑料袋中,并被标注上代号;随后,这只气体样本袋与另外2只标注过的气体袋一起被送入比邻的嗅辨间。陈晓婷告诉记者,这三袋中,只有一只中的气体来自于现场,另外两只则为无任何味道的洁净空气,用作比对,嗅辨员需要从中挑选出有异味的一只。

嗅辨间内,6名身着白大褂、戴着白色手套的工作人员背对背端坐两排,每人桌前都有三个气袋,依次打开样品袋,进行嗅闻。然后在面前的平板电脑上选择“可疑”气体样品的代码。他们就是职业“嗅辨师”,俗称“闻臭员”。

“选对选错,全靠嗅闻之后的主观判断”,嗅辨员黄嫣说,但“全部答对,并不是此次嗅辨的终点,只有6人嗅辨结果的正解率小于所规定的数值,这个样品的嗅闻分析工作才算完成。”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嗅辨结果的独立性,在嗅闻作业全程,6位嗅辨员不能交谈,不能通过眼神、手势沟通。

据介绍,嗅辨员所嗅闻的气体是经过一定倍数稀释的,当多数选对了样品袋之后,判定师将会对样品进行下一级稀释,然后再分装送入嗅辨间进行嗅闻,稀释的比率为10倍、100倍、1000倍……

监测中心主任魏化军告诉记者,导致臭气产生的物质成分复杂,很难完全定性。在已知化合物中,大约有40万种是有气味的,大致分为三类: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及碳、氢、氧组成的化合物,仪器仅能测定其中特定的部分物质。无法确定特征的污染因子,就无法定量分析。而人的鼻子,理论上可以嗅辨至少一万亿种气味。因此,到目前为止,使用这种人的主观判断的嗅辨方法,不仅在我国,同样也是欧美、日本等地的标准方法。

嗅辨员的嗅辨结果即时同步传输至电脑,由电脑根据公式计算得出“臭气浓度”,过程中不可进行任何人为篡改。最后得出的“臭气浓度”可与相关排放标准进行比较,作为相关行政部门的执法评判依据。

“超能鼻子”来自层层选拔

那这些重任在肩的鼻子是否也有过人之处?事实上,上海环境监测中心获得资质的“嗅辨师”有60多人,这些超能“鼻子”可是经过了层层选拔。

若想成为合格的嗅辨员,首先要过年龄关,需在18到45岁。不吸烟、嗅觉器官无疾病外,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嗅辨测试。在嗅辨测试中,受试者要分辨出五种标准嗅液的味道,其气味性质分别为花香、汗臭气味、粪臭气味、甜锅巴气味和成熟水果香。

黄嫣介绍说,拿到了上岗证,并不意味着就能一劳永逸地干下去。上岗证只在三年内有效,到期后还要重新进行考核。工作时,如执行任务,嗅辨员不能携带和使用有气味的香料和化妆品,不能食用有刺激气味的食物,比如大蒜、大葱、韭菜以及各种香料。患感冒或嗅觉器官不适的嗅辨员也不能参加当天的测定。

钻管道探垃圾追寻臭气

陈晓婷告诉记者,从事现场采集臭气样品的技术人员,也需要一个灵敏的鼻子。她和同事们不仅是嗅辨师中的一员,更重要的任务是前往各种现场将“臭气”样本运回实验室,而寻臭之旅可谓“上钻排气筒,下探垃圾海。”据了解,填埋场、垃圾站、化工区、橡胶厂、污水处理厂……这些臭味丛生的地点,就是他们的工作场所。

“每年的高温日,我们经常会在臭气堆里度过”。陈晓婷说,“哪里臭,哪里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任务就是要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品。”

她以某大型垃圾处理场为例。为了监测在高温条件下垃圾异味的治理效率,他们需进入垃圾处理场的垃圾处理区域。“灼人的气温还是小困难,更严峻的挑战是在密闭空间内的,各种垃圾在高温下发酵传出的臭味,不仅直接会让人作呕,还会粘连在身上,洗都洗不干净。”此外,蚊虫和苍蝇还要一起袭来。

除了环境的恶化,工作强度也随高温而加强。某企业遭到举报有异味传出,刚走在回家路上的他们,接到命令扭头就往单位赶,准备好采样设备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工作完成已是凌晨2点……采样完成后,嗅辨工作也紧接着进行,因为“气体样本”的保质期为24小时,每一次嗅辨都是和时间、真相在赛跑。

谈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现场采样经历,陈晓婷想起的是“香精厂”。当日,“为了监测企业的废气治理效率,打开该企业的排气筒的监测孔进行取样。“谁知道刚打开管道,一股强烈刺鼻的‘香味’直冲鼻腔,继而就是强烈的恶心感”,她回忆说,当天午饭也被熏得吃不下去。

强烈的气味越来越少见

根据1994年1月15日起实施的《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厂界臭气浓度的国家标准为20。而根据上海地方标准,该标准的及格线被“腰斩”,非工业区限定为不可超过10。但即使标准更加严苛,今年以来,“嗅辨”达标的气体样本数量也在稳步上升。“这还是得益于执法力度的加强和企业的自律,目前申城大部分企业都能达到此标准。”

另一位嗅辨员告诉记者,在10余年的嗅辨工作中,他在早期嗅辨过的气体曾遇上过稀释1万倍仍能被清晰分辨的臭气样本,而如今这样强烈的气味越来越少见。他开玩笑的向记者讲:“以后闻臭气的工作挑战更大了。”

魏化军表示,嗅辨工作对于环境保护的工作意义重大,通过感官判别,更能贴近老百姓的感受,我们闻到的就是老百姓闻到的,也更利于环保工作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