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党家村:古代传统村寨“活化石”

2017-08-18信息快讯网

 

韩城党家村:古代传统村寨“活化石”-信息快讯网

迄今已有近700年历史的党家村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图/视觉中国

■党家村古建筑群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村寨之一,2006年12月与丁村古建筑群 (山西省襄汾县) 一起,以“山陕古民居”项目被列入第二批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党家村中的主体建筑进行了维修保护,并对村寨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的整治和提升改造。据介绍,党家村在申遗过程中,尽可能把原住居民留在村中,而不是统一迁走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盛夏时节,黄河西岸的党家村景区酷热难耐,石砌的巷道里,一群游客却游兴正浓。游客王爱军边擦汗边赞叹:“这里的历史很厚重,民居太美了!”

韩城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被乾隆皇帝称为“小北京”。党家村古建筑群,位于韩城市区东北9公里,距黄河龙门岸畔3.5公里。该村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村寨之一,是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最完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之一。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教授曾撰文称:“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2001年6月,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 12月8日,与丁村古建筑群(山西省襄汾县)一起,以“山陕古民居”项目被列入第二批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被列入全国六大重点保护利用古村落;2016年12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23座明清四合院座座相连集中成“林”

记者近日走进党家村,实地感受这个闻名遐迩的北方明清古村寨的魅力。

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迄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防御土匪盗扰,村民集银1.8万两筑土寨泌阳堡,形成村寨合一格局。

党家村坐落在高塬与泌水河畔之间的一个圪崂中,由于地处狭长的葫芦状河谷,被当地人称作“党圪崂”,其布局犹如一艘帆船。

上寨、下村,村寨相连,占地一平方公里的党家村,鳞次栉比地坐落着123座明清四合院,座座相连,织成一片;文星阁、节孝碑、护宅楼构成优美的天际线;村内暗道相通,哨门、祠堂、水井、涝池、惜字楼、戏台等建筑,一应俱全。

站在村北的高塬上俯瞰党家村,这些错落有致的四合院集中成“林”。漫步村中细看,其格局独特、建筑精良,典雅精美的门楼引人注目,门楣题字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信仰,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展示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和财富。村中纵横贯通着20条条石、卵石墁铺的巷道,还有18处古塔、祠堂等公用设施。

徜徉在党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那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彰显出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

巷道内不乏家门口摆摊销售土特产的居民,有的四合院内,还卖折扇、眼镜和戏装等商品。党家村景区管委会主任、文管所所长解华鹏告诉记者,村中已有10多户居民在四合院内办起了“农家乐”“家庭客栈”,向游客提供餐饮、茶饮、住宿等服务,每户仅此一项就能够有三四十万元的年收入。

簸箕形的泌阳堡,是党家村修筑的山寨堡垒和防御工事。从清末起,韩城就流传着“党圪崂城上好多炮”的说法,城上配置安装了铁炮,每隔数丈即置炮一门,城四角还安置了大炮,炮的种类极多,有“九子连环”“五节雷”“九节雷”“劈山”等,其中“九子连环”是当时非常先进、发射速度大于土炮的炮种。此外,全村的25座哨门则形成了一个封闭严密的防御系统。

把原住居民留下来,让游客看到一个鲜活的党家村

让人惊诧的是,建村近700年来,党家村“瓦屋千宇,不染尘埃”,也从未遭遇过水灾,奥秘何在? 这得益于其依塬傍水、向阳背风,村子地处谷底,南北两侧高塬高出村址三四十米,冬季可免受西北风的侵袭,而且台塬土质多为黏性土,不易起尘,当地风速较大,飘尘不易降落。此外,泌水河党家村河段河岸高差三四十米,利于泄洪。再加上村中的巷道中间低两边高,遇到雨水可直接排进泌水河。

“村景合一,居民与古村古寨繁衍生息,是党家村景区的独特之处。”解华鹏说,全村450户、1400多人,绝大多数青壮年在外打工。5年前,景区管委会接管了党家村景区的运营,努力让游客看到党家村的原始风貌。

据了解,党家村在申遗过程中,尽可能把原住居民留在村中,而不是统一迁走。对此,韩城市文物局副局长师红心认为:“建筑尽管是一种传承,但它是固态的文化,而人是活的,传承文化主要得靠人。”

“这些原住居民已经与自己的民居融为一体了。我们希望他们留在村里,住在他们的房子里,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让文物活起来。这样,它就是活着的,游客看到的就是一个鲜活的历史。”师红心说,从申遗的角度来说,保护原住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比保护古建筑更重要。如果把原住居民迁出去,人们感觉到的就只有空旷的房子,而找不到它的“灵魂”所在。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党家村中的主体建筑进行了维修保护,并对村寨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的整治和提升改造。2015年以来,当地政府先后实施了党家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已完成了53户民居院落的维修,在修4户,其他户也正在协商签订维修协议;已完成7个不同主题院落的展陈布置,全村安装了184个导视系统;可容纳800辆车的生态停车场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也已完工并投入运营。

师红心认为,党家村的申遗应该理性一些,目标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申遗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不断改善遗产地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申遗带来的好处。”他表示,接下来要做的,一是跟山西方面继续沟通,让党家村与丁村发展同步,二是对党家村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报韩城8月17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