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让城市更新始终贴合民生改善

2017-08-30信息快讯网

 

黄浦:让城市更新始终贴合民生改善-信息快讯网

黄浦区依靠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推动城市更新始终贴合民生改善,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城区特点的城市更新新路径。左图:位于黄浦区核心区域的人民广场。袁婧摄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这是你看得到的黄浦区:古典的外滩建筑博览群、新潮的新天地、林立的商务楼宇,妥妥的一张国际大都市繁华和时尚“标签”……

这是你想不到的黄浦区:旧式里弄和危棚简屋集中,区内二级以下成片旧里总面积在中心城区位居第二,人口密度高,依旧有7.8万户家庭没有卫生设施……

这,才是最真实的黄浦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老城厢所在地,承载着上海700余年的建城史和170余年的开埠史,是城市之根、海派文化之源;随着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城区“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全市旧改任务最重的城区之一。

对于黄浦区而言,城市更新这道考题,不仅意味着要以最严格的红线守护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与改善民生紧密相连。在实践探索中,黄浦区委书记汤志平拆解出了关键点:依靠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推动城市更新始终贴合民生改善,“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城区特点的城市更新新路径”。

所有“家当”附赠“保护使用说明书”

这是黄浦区最宝贵的一份“家当”———优秀历史建筑289处,占中心城区总量的27%;风貌保护道路31条,风貌保护街巷36条,占中心城区总量一半;历史文化风貌区4处,占全区陆域面积的31%。

早在2015年,黄浦区就成立了全市首个区级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由区长挂帅,还同步组建了由规划、建筑、人文等领域知名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保留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支撑。

今年,黄浦区成立城市更新留改工作领导小组,兼顾历史保护、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注重规划引领,制定了全市首个区级历史风貌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正加快深化和推进老城厢北部地区城市设计研究、北京东路城市更新规划研究、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专题研究等。

针对区域内各类历史建筑总量大、类型繁杂、产权多元、年代久远、用途不同、损坏程度不一的现状,黄浦区想到了给它们制作“保护档案”,同步推送“保护方案指南”。

这些一幢一册“档案”包含建筑结构查勘、区位、历史图纸及照片、改造记录、修缮意向和重点保护要求等。数字技术也被运用进来———探索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电子地图,加强散落在房管、文化、规划等不同部门信息的资源整合。

同时,借助专家力量加强甄别和确认,对涉及旧改征收或列入计划的27个地块中所有老旧建筑进行排摸锁定,形成一地块一保护方案。其中,那些别具特色的非保护建筑中的零部件,只要是专家认为有价值的构件都主动予以保留,进入特色建筑部件仓库。

保留保护的视线和路径也变得开阔:从关注个体转为片状保护,努力重现传统街巷格局、街区肌理和文脉特征。比如今年推进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整治等,以整个片区为整体进行综合研究,梳理确定重点项目,再分步推进实施。

不做标本,重塑功能强调“可及性”

上个月,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正式落子“外滩中央”项目,未来市民可以在黄浦江畔欣赏世界最高水准的爵士乐现场演奏。“外滩中央”项目正是由保护建筑———中央商场的本体保护带动周边建筑群整体保护性开发而来,不仅增加了公共配套设施和共享空间,也注入了与建筑风格和街区定位相符的生活新功能。

在老上海人的记忆中,这里有吃有玩有买有修,充满生活的味道和情趣。如今,经过保护性开发,承载着满满故事和情怀的老房子风采依旧,人们还能来此体验注入艺术元素的新零售———这正是黄浦区这些年一直强调的历史建筑与风貌的“可及性”。

汤志平这样注解“可及性”:历史建筑和风貌的保留保护,是为了留存城市记忆,留住“乡愁”,但不等于让这些建筑成为“标本”只可远观,而要让更多市民群众能走近建筑,近距离体验和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

此轮城市更新,黄浦区的动作意图清晰———在“重现风貌”的同时,更强调“功能重塑”。通过“留、改、修、管”分类保护、多策并举,完成一批在全市具有示范意义的历史风貌保留保护项目。

外滩沿线160街坊中的老市府大楼(也叫工部局大楼) 保护性改造过程中,大楼中庭部分被居民占用的公共空间将全部开放,成为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还原其作为广场的初貌。保护性改造还将带动周边新、老福州大楼的联动开发,未来整个街区的整体功能都将得到再造与提升。吉祥里和国泰公寓也正进行修缮试点———作为居住类历史建筑,它们被赋予“延续风貌、提升现代居住功能”的使命———人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吟诵过往,更在这里迎接新生。

让有故事的老房和居民有尊严地生活下去

一方面旧里房屋面广量大、百姓改善居住条件诉求突出;同时,城市更新模式从“拆改留”向“留改拆”切换,传统旧改模式亟待创新优化。这样的大背景下,黄浦区逐渐摸索出突围路径,持续探索改善民生。

“十二五”时期,黄浦区累计收尾旧改项目38个,受益居民2.6万户。进入“十三五”,旧改征收依旧逐年稳步推进,“但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不能等,群众基本居住条件的改善不能等,实现整洁有序最基本的环境整治与城区管理目标不能等,征收改造不应也不能成为改善居民群众居住条件的唯一选项。”汤志平举例说,五年来,黄浦区聚焦老旧小区居民最关心的卫生设施、用水等问题,大力实施老式住宅综合性改造、卫生设施改造和旧住房修缮等“三大工程”,消除马桶一万多只、分装水表三万多户、综合修缮144多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超过六万户。

特别是近两年,紧抓全市“补短板、治顽症”契机,黄浦区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问题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老城厢入手,坚持环境整治与民生改善、风貌保护同步推进。

去年启动并持续至今的“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黄浦区重点聚焦老城厢,在违搭密集的聚奎新村,创新性地将房屋排险、综合修缮、民生改善相结合,采用“人员撤离、拆违解危和加固修缮”的操作流程,在309户居民全部签约搬离后,用半年时间对小区进行整体性改造,增添房屋的厨卫功能,并在社区因地制宜地建设“小、灵、活”的嵌入式生活服务设施。如今的聚奎新村,居民已回迁,不仅还原了最初的风貌,且更安全宜居。

今年以来,黄浦区按照“确保结构安全、完善基本功能、传承历史风貌、提升居住环境”的思路,加大探索力度,选择复兴东路404弄等多个不同类型小区,加快开展里弄房屋成套率改造、拆落地整体改造以及“抽户拔点、协议置换+房屋大修”等试点工作。“尽快确立不同类型小区、房屋的改造模式,让有故事的老房子和里面的居民能够生动地、有尊严地继续生活下去。”

韩正调研历史建筑风貌区保护工作,以城市更新的理念推进旧区改造
民生码头:让厚重与轻盈在此交织
阅读建筑,播撒城市文脉的种子
韩一鸣:不光管垃圾清运,也在为城市美容提供方案
国内最有幸福感的六大城市第一名万万没想到
黄浦学子在2017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深夜撸串不紧张 上海凭什么是全国最具安全感的旅游城市?
上海测绘院推英文旅游地图 小笼包上"城市指南"
黄浦江两岸45公里地图面世 可了解跑步线路等
什么样的食物,有利于改善孩子的便秘?
理论先进 大道同行 天下担当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大特质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
律动城市空间IP总导演童莎茜重拾城市关怀
世界租房最贵的城市TOP10,北上深没上榜
张江科学城添两大民生项目
《孤独的城市》引进出版 探讨现代城市人群特有的孤独感
中国最适合年轻人定居创业的6大城市
全国4个房价最便宜的城市
H1-B政策限制没有改善 可持有者工资在不断上涨
上海爷叔买彩票二十年中近亿元巨奖,将用奖金改善居住条件
更看重的是结构更优效益更好 民生更大改善 发展更可持续
黄浦江迎来规模最大的桥梁改造工程 2019年完工
全国多少大闸蟹被上海人吃掉?黄浦江大闸蟹今开捕,50%产量已被预订
市人大代表李麟学建议:根植城市更新,打造上海版“硅巷”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