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少大闸蟹被上海人吃掉?黄浦江大闸蟹今开捕,50%产量已被预订
秋风起,菊黄蟹肥正当时。近日,在松江黄浦江源头一座水产基地,大闸蟹已开始趁着夜晚密密麻麻地爬上塘来。在阳澄湖大闸蟹上市1个月之后,上海本地养殖的黄浦江大闸蟹终于“笃悠悠”地长大了。10月19日一早,“三泖牌”黄浦江大闸蟹正式开捕,价格与往年持平,大规格蟹平均为每只60元。据悉,在开捕前,基地的一半产量已被老客户预订。
连续7年获得全国“金蟹奖”
“7.5两!”在池塘边,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郎月林挑出一只大闸蟹,上秤,“这还不是最大的。”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个头大,份量足——今年,合作社产出“四公三母”(指每只公蟹重达200克,母蟹达150克)大规格蟹的出塘率,约占四成以上,比去年的五成略低。而在全国养殖基地,这样的大规格蟹能达到三成已算不错。
今年夏天的连续高温,对大闸蟹的生长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长三角一带主产区大规格蟹总体产量略有降低。不过,在本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下,黄浦江大闸蟹今年产量总体稳定,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基地位于黄浦江上游的水资源保护区,主产养殖区占地1182亩,与浦南特有的泖田湿地相邻。这里的蟹种投放量受到严控,每年亩均养殖成蟹仅在350-400只左右,大规格蟹的年产量稳定在15万斤。
值得一提的是,产自松江的“三泖牌”黄浦江大闸蟹,已连续七届蝉联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去年更成为了“全能冠军”,一家包揽了“金蟹奖”、“最佳种质奖”、“最佳口感奖”三个奖项。7年前,黄浦江大闸蟹首次“爬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产品备受国外消费者欢迎,如今,每年国外客商纷纷提前下订单来“抢”蟹。
黄浦江大闸蟹备受本地人欢迎,从直营店的现场行情就能看出。为了与大规格蟹进行错位经营,目前合作社的小规格蟹已经提前上市。这几天,开在松江城区的唯一一家黄浦江大闸蟹直营店,每天清早七时门外就排起了长队,都是急着尝鲜的老客户。由于单日捕捞量有限,一天大约供应一两百斤蟹,高峰时,只需1个多小时就卖完了。
探索全程生态化的养殖方式
“黄浦江大闸蟹的品质,与全程生态化的养殖方式密切相关。”上海市河蟹产业化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告诉记者,大闸蟹要养得好,一靠水,二靠草,三靠饵料。上海的养殖模式,讲究以渔净水、以蟹保水,在栽培和保护水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渔业,通过生态养蟹来保护养殖水环境,如此循环,才能养出规格硕大、体质强壮、膏脂丰满的优质大闸蟹。
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王友成介绍,基地在引入黄浦江水之前,会进行两次生物净化处理,之后,再通过塘内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多种水草净化,使原有的氮含量下降一半,磷含量降至原来的八成,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池塘里也最大程度还原为仿自然生境,在高、中、低等不同水层,采用水车式增氧机、循环水增氧设备等立体增氧方式,促进水环境形成良性微循环,以模拟自然界的潮汐现象。
饲料投放也采用精细化管理,在蟹的生长期投喂新鲜螺蛳。近些年,合作社还与华东师范大学水生生物学教授陈立侨合作,探索饵料新配方,以植物蛋白取代动物蛋白,让大闸蟹改吃上了安全“粗粮”。
优质种源更是核心。合作社选用的大闸蟹种源——江海21,是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联合选育,经12年育种而成的第五代河蟹良种,种质纯正,恢复了20年前长江系大闸蟹具有的腿长、额齿尖、口感香甜等优良特征。
全国超过10%的大闸蟹被上海人吃掉
近年来,在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组织和支持下,合作社积极在蟹农中进行农技推广,带动养殖面积五千余亩,技术辐射万余亩,影响力不断扩大。该合作社提供了从蟹种供应,到养殖环境、饲养技术培训等全程服务,对接到每一位养殖户。目前,该模式还辐射到小昆山、佘山、青浦、宝山等临近镇区,以及江苏、湖北等地。
实际上,相对于上海人吃掉的大闸蟹,申城本地生产的大闸蟹十分有限。今年,本市大闸蟹养殖面积接近1.5万亩,主要分布在崇明、松江、金山、青浦等地,产量约为1700吨。而全国目前的养殖总面积为1000万亩,年总产量大约在80万吨左右。近年来,上海的大闸蟹年消费量在8—1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大闸蟹消费市场,占到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