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开通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分会场,相关专家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使用量子加密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现场通话。袁婧摄
本报讯 (首席记者许琦敏 驻京记者郭超豪)连接北京和上海,贯穿济南、合肥等32个大大小小的中继站点,全长2000多公里,可实现绝对安全的保密通信。昨天,中国科学院宣布,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
结合“京沪干线”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一步。
“京沪干线”项目2013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由中科院统一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项目建设主体承担建设。整个项目建设周期42个月,去年年底完成全线贯通和星地一体化对接,经过半年多的应用测试和长时间稳定性测试,于今年8月底在合肥完成了全网技术验收。
在量子通信中,单个量子在没有中继站的情况下,在户外一般最远只能传输100公里。怎样让它能跑完2000公里的长途?“京沪干线”共有32个中继站,每两个站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62.5公里,这能让“长跑”中的光量子及时接续“体能”,有效确保量子密钥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有效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京沪干线”的开通,可满足金融、政务、国防等领域上万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目前,“京沪干线”已在交通银行京沪间远程企业网银用户的量子保密通信实时交易,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京沪异地数据的量子加密传输和灾备,阿里征信数据的异地加密传输,以及量子加密流媒体视频点播等项目和领域成功应用示范。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我国在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未来将以此为基础,推动量子通信在不同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
同时,”京沪干线“的建成和开通,将吸引和培育一批量子保密通信领域的上下游企业,使量子保密通信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