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钢卷”凸显上海企业非凡“智商”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九届中国工博会上,上海参展企业表现抢眼。图为一家智能重型机械成套装备生产企业在现场展示的模型引人关注。袁婧摄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中国工博会被公认为国内智能制造领域最高水平展示舞台。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九届工博会上,上海参展企业的“智商”令人赞叹。以宝武钢铁为例,其冷轧车间现在不仅生产钢材,还提供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新产品———数据,工程师将其形象地称为“数字钢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钢卷”正是一个典型的制造业与大数据跨界融合的案例。事实上,着眼于落实“中国制造2025”,服务于制造强国战略,上海正全力向全球智能制造应用高地、技术策源地和核心解决方案输出地目标迈进。受其带动,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工业领域新动能加快释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4%,增加值增长9.5%,领全国风气之先,创下多年来最佳成绩。
智能车间:工人“白领化”、环境“黑灯化”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说,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找准聚焦重点。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上海要按十九大的部署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智能制造代表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上海的突出表现因此特别引人关注。在本届工博会智能制造国家试点示范展区,宝武钢铁技术专家张玉军告诉记者,宝钢冷轧热镀锌车间颠覆了人们对钢厂的传统印象,成为了一个智能车间:这里的工人“白领化”,不再强调高强度作业;这里的灯光可有可无,环境实现“黑灯化”,因为大量自动化设备不需要人工干预;这里的产品开始“数字化”,因为大量生产设备配置了传感器,生产过程同步生成海量数据。
宝钢的高端冷轧钢板主要用于汽车外板,质量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目前,宝钢在把钢卷交付给客户的同时,还将依附在实物上的数据一并提交。张玉军说,这种“数字钢卷”不仅包含同批次钢材的共性数据,更承载着每一米钢卷的用料、工艺、性能等个性化数据,相当于全面采集了钢卷的“工艺指纹”,从而帮助汽车制造厂商更好地控制整车质量。
距离宝武展位不远,上海另一家入选国家试点示范的智能制造企业也秀起了绝活———云统科技不仅为矿山制造采矿装备,旗下还拥有一家专门生产传感器的公司。当传感器被大量植入采矿机械,采集到的数据被深度挖掘分析,每吨矿石的成本能下降2元,而且保持采矿设备的健康状态更容易了。
专业的眼光用奖项对上海智能制造企业作出评价:根据组织方提供的数据,代表工博会最高水平的“特别荣誉奖”,两个奖项全都颁给了上海企业;12个金奖项目中,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主导或参与的多达5个,占比超过四成。
既鼓励“从硬及软”,也支持“由软及硬”
上海企业的惹眼表现并非偶然。目前,智能制造被视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政府和社会积极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示范引领是上海推动智能制造的关键切入点。根据今年发布的相关推进计划,到2020年,上海将在智能制造领域推进“十百千”工程: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多个优势行业全面建设100个智能车间或智能工厂,带动10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现在来看,先行者的规模正迅速扩大,包括宝武钢铁、云统科技等在内,全市有11家企业被国家列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当长,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都有机会与其形成嫁接,因此最终对技术进行复合集成的解决方案供应商相当关键。为此,上海大力推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行业,既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从硬及软”,向解决方案一端延伸;也支持信息技术企业“由软及硬”,转型为智能制造方案供应商。此举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全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行业总产值增幅高达32.4%。
智能制造具有鲜明的创新驱动特征,因此想方设法完善产业生态、打造创新平台也是上海的必然选择。除了吸引海内外知名智能制造研究机构落地,上海也注重发挥本地综合性产业技术优势,鼓励跨行业的化学反应。以芯片产业为例,工博会期间,国内唯一掌握×86中央处理器(CPU)核心技术的芯片设计企业“上海兆芯”发布了最新产品,在国内首次集CPU、图形处理器GPU、视频解码器、内存控制器等部件于一身,芯片性能达到国际主流水平。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兆芯正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探索与上海芯片制造企业、封测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模式,彻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加速“中国芯”升级步伐。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表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持续推动产业经济创新转型,提质增效。上海将继续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不断提升创新的战略支撑力,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强产业统筹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