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双创热潮激活经济“新元素”
■本报记者 钱蓓
杨浦区也许是上海最舍得为创新“投资”的城区。昨天公布的杨浦区创业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起,杨浦区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4.4%;2015年财政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7.13%,位列全市第一;2016年,杨浦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89%,高于全市的3.80%。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但创新创业支出不会立竿见影,通常从投入到产出之间有一个周期相当长的“反射弧”。杨浦区坚持多年“举全区之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那些投入都产生了什么?
创新“投入产出比”显著
新鲜出炉的杨浦区创业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创新创业“投入产出比”显著,杨浦区创新创业水平加速提升。这套综合指标体系由上海市统计局、杨浦区政府指导,大数据企业参与编制。以2013年作为基期,杨浦区“创新创业指数”从当年的100上升至去年的151.0,增幅为51%。去年较2015年增长16.5%,成为历年增速最快的一年。
杨浦区发改委副主任、统计局副局长张天炜介绍,指数编制团队借鉴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指标技术,结合杨浦区特点,构建起创新创业要素、环境、成果、影响力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综合评估和研判杨浦区创业创新发展情况和成效。
综合性“创新创业指数”带有陌生感,但细分的一级、二级指标有许多人们熟悉的内容。比如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从2013年的8.65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2.96亿元,年均增长14.4%。对于一个财政用度精打细算的人口大区而言,每个百分比的增幅都体现着城区“创新转型”的决心。更重要的是,社会创新创业力量与政府保持共振,去年杨浦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89%,高过全市的3.80%。报告点评:“各类创新主体持续发力,为打造知识杨浦提供了重要支撑。”参与指数编制的上海数喆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谭继军解析,在创新要素方面,报告设计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发生额———从2013年的29.25亿元增长到去年的52.07亿元,去年增幅为72.5%;二是政府引导基金———从2013年的2.9亿元增加到去年的6.4亿元,年均增长30.2%,报告认为政府资源持续投入对营造创新生态具有基础性意义;三是区内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金额,2013年到去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6.7%。
真金白银体现企业获得感
要素方面的投入还包括人才资本、创业载体、创新投入三项,数据均持增长态势。路数精准、持之以恒的前端生态营造,传到创新创业主体那头,产生的数字也很好看。
2013年以来,杨浦区新设立市场主体数(含个体工商户)逐年递增,从当年的5612家增加到去年的9411家,年均增长率18.8%。截至去年年底,辖区众创空间累计孵化企业超过3000家。报告认为,不断深化的商事制度改革如“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五证合一”等是促使市场主体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比如为了支持“盒马鲜生”这种混合了生鲜电商、外卖餐饮等多种业态的创新经营,杨浦区市场监管局对企业场地核查到复查验收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企业书面材料递交后半天就拿到了许可证。
事实上,上海数喆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新增的数千家市场主体之一。企业核心团队中的创始人、战略研究总监均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他们成立公司正是在创新创业指数增长最快的2016年。
指数编制团队通过抽样统计和线下调研,获取了杨浦区域内企业对生活服务设施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办事效率等的评价,企业选择“非常好”的比例都非常高。
政策环境对于企业的获得感,更是可以用真金白银直接衡量。杨浦区域内企业获得政府专项资金额从2013年的15.94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1.69亿元,增长了36.1%;企业享受的税收减免额度从2013年的0.41亿元增加到去年的3.23亿元,增幅接近7倍。
张天炜表示,杨浦区是上海首个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历时一年编制这套指标体系,一方面是为了给杨浦区创新创业环境“画像”,寻找不足,继续完善,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全国兄弟省市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