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养身,歌养心”千年侗歌飞上大银幕

2017-11-22信息快讯网

 

“饭养身,歌养心”千年侗歌飞上大银幕-信息快讯网

在云贵的侗寨,侗歌常被视为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凝聚载体。电影,为千年侗歌留下了民族影像志。图为影片《侗族大歌》海报。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实习生 钱雨彤

电影曲终人散,耳边还有音乐环绕——看过影片《侗族大歌》后,这几乎是观众的共有情绪。人们脑海里浮现的,除了片中主人公长达60年的“爱一人终一生”,还会夹杂其他电影的画面,比如《阿诗玛》《刘三姐》《百鸟朝凤》。这些作品的相近之处,就是站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回望传统艺术的根脉。

近日上映的《侗族大歌》里,导演不仅把镜头对准一方水土,绘就侗族村寨里爱情的美景;她更借用电影这个世界共通的艺术样式,把“只能用心灵捕捉到”的世界级非遗侗族大歌,唱给世界听。

故事的脉络很简单,几位侗族青年用尽一生为爱守候,一支支初恋时唱的侗族大歌,成为穿越时光不变的心灵密码。看片时,不少观众为真情落泪。导演丑丑说:“侗族人民的淳朴感情,如贵州山水般清澈。”在侗寨,一生只爱一个人,一首情歌只为一人而唱,这样的故事并非特例。影片女主角阿莲的原型,就是侗族家喻户晓的“五朵花”之一。

在业内人士眼中,这位侗族女导演的可贵之处,在于表现了完整的民族性。侗族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悉数走到了大银幕上。尤其是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侗族大歌,以类似音乐剧的形式在银幕上找到一种新姿态。

千年侗歌,因为多声部、无乐谱、无指挥而令世界叹为观止,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在云贵的侗寨里,这支人声天籁常被视为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凝聚载体。侗族人这样形容他们的大歌———“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他们常说“饭养身,歌养心”。

影片主创从2009年开始前期创作,用了四年时间在贵州黔东南采风,走访了40多位侗族歌师,记录了一千多首歌。这些歌曲几乎囊括了侗族大歌的所有种类。最后,主创选取了最具代表性和国际传播力的24首来串联剧情,所有歌曲均由侗歌的非遗传承人主唱。例如其中一首 《蝉之歌》,带着村野的气息借物抒情:“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只有蝉儿在哭娘亲,枫间蝉哭叹我青春老,得不到情郎真伤心……”另一首 《你还在我歌里》 的情歌别有风味:“你的身影在妹妹心里,就像密密麻麻的树木,我愿和你做万年青松……”

丑丑说:“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代以来,所有歌都靠口口相传。现在用电影的形式,这些我们从娘胎里就听到的民族的声音,被注入了新活力。”这位生长在黔东南的女性导演,她的作品从 《阿娜依》《云上太阳》到《侗族大歌》,其实从未离开过那片土地,“能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电影,我会继续拍”。

专家点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

故事里沉淀出侗族人民的优秀文化基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这部电影对于中国民族影像志不啻为珍贵的资料。这样一部融进自 己民族血脉的电影,不单纯是个故事,其核心还在于灵魂和情怀,是用心灵向民族文化交出的一份美好答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

某个时刻,这部作品让我想到了沈从文的《边城》。影片展示了侗歌的原生态或者真正的艺术魅力,导演从根源和骨子里理解这个民族。民族电影的抒写让人耳目一新。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