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歌,载民族精神之道
■本报记者 朱颖婕
入校时,让你心潮澎湃的是它;毕业时,让你热泪盈眶的也是它——对很多人来说,大学校歌不只是一串音符,而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岁月。对大学而言,它更是浓缩了学校的历史与文化,一代代师生在传唱老校歌的过程中,践行着服务社会和大众的初心和使命。
日前,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学者齐聚上海音乐学院,共同回顾中国大学校歌的创作历程。专家们认为,大学校歌除了“化人”“传情”的作用之外,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承载着民族精神之道。
激励莘莘学子在文化积淀中不断成长
回顾中国大学校歌的创作历程,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校歌是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这四个时期诞生的。
当国家危亡、社会动荡之时,有识之士们重新反思了大学的使命,而校歌便成了彰显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重要载体。可以说,中国大学的校歌自诞生之初,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自觉。
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党跃武认为,一首校歌就是一段中国近代史,校歌是一种文化载体,激励着莘莘学子在年复一年的文化积淀中不断成长。他介绍,四川大学校歌诞生于1927年,歌词简短凝练、内涵丰富———开篇“岷山峨峨开天府,江水泱泱流今古”点明学校立足岷峨天府,深及华夏文脉,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在风雨飘摇的抗战时期,四川大学作为西南最高学府,主动扛起了激励志气、凝聚人心的大旗。而在这一过程中,这首气势恢宏的校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成立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 (交通大学前身) 的校歌,同样见证了几段不同的历史时期。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金桥介绍,1906年,我国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在基督教行进歌曲 《精兵进行曲》 的曲调基础上依曲填词,写成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校歌》,于1912年以 《南洋公学校歌》的名称发表。1940年,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 校长萧友梅创作了 《交通大学校歌》,这首德奥风格浓郁的作品,至今还在西安交大的校园里传唱。
1949年以后,上海交大校长曾长期缺位。也因为这个原因,直到1982年一首崭新的 《上海交通大学校歌》才完稿。歌曲采用了颂歌和行进曲结合的音乐风格,而歌词中“自强奋发”“振兴中华”正是当时风靡全社会的时代口号。
凝聚广大师生众志成城的报国情怀
眼下,很多大学还沿用着过去的老校歌。其中不少校歌,与上海音乐学院有着很深的渊源。据了解,作为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为全国多所大学创作了30多首脍炙人口的校歌,遍布上海、江苏、北京、天津、河北、四川、贵州等13个省市。虽然中国各大学的校歌旋律各异、意境不同,但它们却承载相同的大学精神和民族之魂。
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韩宝志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对全国107所高校的117首中文校歌进行的词频统计,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我们”,其次是“母校”“努力”“民族”“向前”“教育”“前程”“精神”“祖国”,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校歌凝聚着广大师生众志成城的报国豪情。“文化自觉体现在每一首校歌中。”
韩宝志提到,北洋大学 (天津大学前身) 校歌诞生于1935年,与其他校歌不同的是,这首校歌经历了一个广泛征集、邀人谱写的过程。事实上,当时的校长李书田已经写了一首辞藻华丽的校歌,但他始终觉得不满意。于是他将这份歌词刊登于 《北洋周刊》,向社会大众公开征集。之后,国立音乐院校长萧友梅寄来一组歌词。“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等平实无华而振聋发聩的文字获得了广大师生、校友的一致认可,最终流世传唱。
在韩宝志看来,这组歌词之所以打动人心,正因为文字中承载着一种奋勇向前、毫无畏惧的民族精神,“充满了精神上的感召”。
不少专家认为,大学承载的使命,其一是践行“修齐治平”的理想,为国家民族培育人才,其二是自觉吸收他者文化中的精华。如今,我们研究、传唱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早期校歌,就是在重温、体会那段峥嵘岁月,缅怀当年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赴汤蹈火的前辈精英,从而传承和弘扬他们的大学精神和民族之魂。
相关链接
交大校歌的历史
文/谷玉梅 (西安交通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萧友梅在上个世纪于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 《国立交通大学校歌》。这首校歌的歌词分为两段:
第一段: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第二段: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见的危机。8月13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11月日军占领上海,徐家汇校舍为日寇强占,交通大学被迫迁入法租界,借复旦大学与中华学艺社部分房屋继续办学,交大人与日本侵略者继续展开着各种形式的顽强斗争。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民族危亡的历史氛围,无疑构成了交大校歌产生的时代大背景。
交大 《校歌》 的主题思想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交大以培养追求真理、繁荣国家的楷模青年为教育目标,要求交大学子能担负起鼓舞同类,启发民族睿智的责任,激励热忱,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推动世界文明而大放异彩;
二是交大以振兴中国的科学、艺术、实业为办学方向,旨在成为民族性灵的泉源、原始创新的基地,依靠“实学”或厚重的专业知识来夯实国家的基础,复兴中华民族,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大放异彩;
三是一代代交大学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母校为美,以母校为荣,校旗飘扬,山高水长,交大历史与交大传统将与日俱长,进步无疆。
无疑,以上思想与我国当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致的。
立信校歌的历史
文/武海涛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由潘伯彦先生作词、丁善德先生作曲的立信校歌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时代特点和文化特质。从积贫积弱的旧社会唱到繁荣富强的新时代,从专科唱到本科,立信校歌已经传唱了近八十载。
立信校歌的歌词言简意赅,句式、韵律流走多变,辞理并茂:
“美哉,校之名;大哉,校之训。立信,立信,正其本。”
全篇发端即紧扣“诚信”理念,强调“立信立信,正其本”。“立信”二字出自典籍,融于学校精神血脉。
2016年,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新校依然保留“立信”品牌,并将其写入校训、绘入校徽,立信校歌也得以沿用,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弘扬诚信精神。
“学万千,此则一,会计当而已。今古应无异。”
“会计当而已”出自 《孟子·万章》 的“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的记载。这里的“当”是正当、恰当、得当之义。作为培养财经人才的高等学校,歌词中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会计当而已”,是为中国现代大学校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范本。
“百业兴兮裕民生,万商集兮衡重轻,财物兮充盈,平准兮无争。”
这四句生动描绘了经济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把财经工作者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刻画出来:在财经工作者精准得当的工作下,百业兴旺、民生丰裕、商贾云集、买卖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