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院士专访 | 吴志强:在自己的土地上,自主创新做规划

2017-11-27信息快讯网

 

【人物名片】吴志强,男,1960年生于上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2011年11月任同济大学副校长。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志强长期从事城乡可持续规划和生态设计及其理论研究主持完成4项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和课题,863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重点课题12项,完成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新城规划、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代表的多项重大项目实践。

吴志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世博全国劳动模范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建设部、科技部和上海市等省部级科研和设计奖项,国际规划设计重要奖项2项。2011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科院士专访 | 吴志强:在自己的土地上,自主创新做规划-信息快讯网

从出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到承担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再到如今受聘成为备受关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综合方案总规划师……这些重要城市的规划蓝图,都和吴志强的名字连在一起。

吴志强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长期专注于城乡可持续规划和生态设计,目前为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今天,吴志强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和世博的缘分,原来这样深

尽管时间已过去7年,但2010年上海世博会却熔铸在了上海这座城市中,让人难忘。和谐城市、生态城市……这些如今已经深入人心的理念,正是当时2010年上海世博规划的主题词。

身为其时的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说,他从未将世博园区建设看成一次性项目,而是当作中国城市可持续建设实验与示范的载体,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在吴志强看来,上海世博会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用中国“和谐”的理念来应对当前世界性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借助世博会,将这一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向全世界传递。

吴志强与世博会的缘分,非同一般。早在1984年,当时国内知道世博会的人还很少,临近硕士毕业的吴志强参加上海市城市发展战略青年论文征集比赛,并获得了唯一的最高奖。在颁奖典礼上,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送给吴志强一本《辞海》,并悉心嘱托:“你是学规划的,可以关注一些世博会的情况,收集一些资料,为将来上海举办世博会做些工作。”

此后,无论是负笈海外,还是归国研究,吴志强始终关注世博。2004年5月,世博会规划方案面向全球招标。消息一传出,吴志强就在学院内发出总动员: “我们要争一口气,在自己的土地上自主创新!”最终,凝结着团队共同智慧的同济世博规划方案,在最后一轮竞争中胜出,成为最终中标的全球三甲中唯一的“国字号”。

从2004年规划中标,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式向世人开放,6年间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为了将世博园区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建设实验与示范的载体,吴志强组织跨学院专家联合攻关,推动多学科交叉协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当时做规划时,他倡导的一大规划理念,就是要将中国馆、主题馆等世博项目与城市长远项目结对,满足上海长远发展功能需求,实现世博会后可持续利用, 从而真正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新科院士专访 | 吴志强:在自己的土地上,自主创新做规划-信息快讯网

建筑规划师,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神

责任、使命、国家利益,在吴志强心中始终重千斤。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次日,吴志强就向四川省建设厅主动请缨,“我要带一批人过去,给你们义务做应急规划和灾后重建规划。”5月18日,他已经带着一支先遣队赶赴灾区,对现场作先期勘探。吴志强曾立下军令状:在最短时间完成4个县市40多个乡镇临时安置点的紧急规划重任。是年5月25日,能安置近50万人口的152个安置点的规划图纸,全部送交到四川省建设厅负责人手中。6月3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成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中选的10家编制单位之一,并负责综合各家方案,完成最终规划。

据悉,为了尽快完成这份灾后重建规划,当时的吴志强曾十余次亲赴灾区,提供现场指导。而灾区归来,他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是:“只有到了抗灾第一线,你才能深深感到作为建筑师、规划师的责任。建筑规划师不只是造房子,而是要成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神。”

 

新科院士专访 | 吴志强:在自己的土地上,自主创新做规划-信息快讯网

抓住“大智移云”,中国城市规划有机会“弯道超车”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吴志强眼下最关注的莫过于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最近两三年,在出席各种国内外的学术论坛、和业界人士交流时,吴志强曾多次提及,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城市规划应充分尊重城市规律。中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型的必然阶段,即从过去的靠体力的空间转移的城镇化阶段,进入了一个靠智力创新的发展阶段。

在吴志强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给中国的城市规划师们一个崭新的的机遇。因为从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看,从古典主义到功能主义再到生态主义,我们一直“跟着别人学”。而现在,用吴志强的话来说,“大智移云”,及抓住大数据、智能、移动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在此基础上做城市规划,中国完全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熟悉吴志强的人都知道,最近几年,他在一个研究中心上投注了很多心力,那就是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

吴志强认为,城镇化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而中国正处在城镇化超过50%的历史节点,面临城镇化道路的历史抉择。中国的城镇化迫切需要置入智能理性的关键内核。比如,城镇化需要理性配置资源,智能运营城乡,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准确监测生态环境变化,精确诊断城市病因机理等等。

治理这些城镇化问题,拿出对症的“药方”,迫切需要在高密度区域进行先行实验。而长三角城市群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最有条件做出先行示范。

目前,由同济大学牵头组建的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正在致力攻克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的高密度区域城乡智能发展的关键问题。该中心的发展目标就是培养城镇化方面的高端人才,打造智能城镇化的国际一流智库,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决策建议和技术支持。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