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气候大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2017-12-04信息快讯网

杨 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于11月6日-1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本次会议主席国由南太平洋岛国斐济担任。斐济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批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国家。受办会能力限制,会议在《公约》常设秘书处所在地——德国波恩举行。

经过近两周的紧密磋商,大会通过了名为“斐济实施动力”的系列会议成果,包括《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草案,进一步明确了2018年促进性对话的框架和方式以及加速2020年前气候行动的一系列安排。虽然这是一次被预期为加强雄心、看似轻松的大会,但会议仍就2020年前行动议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问题产生了激烈交锋。会议通过“做加法”的方式达成的全面、均衡反映各方诉求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草案,为后续的细则谈判奠定了基础,但明年的谈判也因此而面临“做减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此外,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依然悬而未决。

作为主席国,斐济代表着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脆弱的小岛屿国家,它们已面临海平面上升、海水异常升温、严重风灾等影响,无法再接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进一步威胁,因此对全球气候治理抱有迫切希望和坚定信念。本次气候大会主席斐济总理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在开幕式上说,气候变化导致飓风、野火、干旱、洪水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威胁不断增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会议前期,斐济就通过政府外交及民间组织等开展广泛动员,向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民众等各阶层发出强烈呼声以促成此次大会的成功。受制于资源和技术,斐济以创新性的筹资方式向世界传递了明确的信号,在本次气候大会召开之际发行了一只5000万美元规模的“绿色”债券,这也是全球首只解决气候问题的债券。

欧洲国家力不从心

11月15日,大会正式进入高级别会议阶段。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多国首脑出席并讲话。马克龙表示法国将在2021年底前彻底淘汰煤电,并希望欧洲能接替美国的角色,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资金支持。马克龙在资金问题上仅呼吁为IPCC保障资金,弥补美国退出的缺口,在对发展中国家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支持上却避而不谈。默克尔则直言不讳,表示德国将积极参与行动,但德国对煤炭的依赖很大,彻底摆脱煤电很困难。可见,欧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有时也力不从心。

区域经济复苏整体乏力,难民、恐袭导致的内部割裂、英国脱欧的牵连影响及其发达国家立场等因素,使欧盟在谈判中亦有难以割舍的利益。今年7月的G20汉堡峰会因与美国立场分歧,默克尔退而求其次地接受了“19+1”的“气候联盟”。但其实包括默克尔在内的德国乃至欧盟民众并不愿意在气候问题上与美国冲突。首先,由于所谓的共同价值观,欧洲不可能完全脱离美国,二战后不曾分道扬镳;其次,默克尔作为“大西洋两岸关系的铁杆支持者”,即使被动成为特朗普发誓要颠覆的自由主义全球秩序的主要捍卫者,由于德国国力有限,也不得不受制于美国;再者,当下因组阁进程和内政牵制的默克尔也无力在气候问题上大动干戈。此外,英国由于硬脱欧过程及英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都需要特朗普的支持,亦不愿与美国对立;与欧盟“巨额分手费”的财政压力使其也很难在气候资金上担起重任。

美中扮演不同角色

出席本次气候大会的美国官方代表团仅有48人,不足巴黎气候大会的一半,且办公室大门紧闭。会议期间,美国国务院还发表声明称美国退出 《巴黎协定》立场不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加州州长杰里·布朗作为领头人之一的美国民间代表团,他们在场外设置了近2500平方米的“美国馆”,向与会者展示了即使没有联邦政府的支持,美国依然可以成为全球减排领导者的信心和决心。今年8月4日,美国向联合国递交退出《巴黎协定》文书,在2020年11月4日正式退出前仍属于协定缔约方,并应当遵守相关义务。但显而易见,美国官方代表团此次参会并非促成谈判或履约,而是保护美国利益并确保未来政策选项都对特朗普政府开放。

自2014年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并日益展现出凝聚中国智慧的影响力和领导力。此次大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搭桥方案”为弥合各方分歧、促进《巴黎协定》细则草案的达成贡献了重要力量。此外,中国推进南南合作,在资金和技术上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增添了新平台,提供了新资源。中国在积极推进国际气候谈判的同时,在国内认真落实减排义务。过去五年,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视为国内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内在动力,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实施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转型、节能提效、绿色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措施,以中国方案证明了气候行动与社会发展的双赢模式。此外,自2013年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以来,截至今年9月,七个试点省市累计交易二氧化碳1.97亿吨,交易额45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国性碳市场已进入审批程序,一旦启动,将成为全球最大碳交易机制,但中国碳市场经验尚乏,应稳扎稳打,不可急于求成。

联合国环境署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100年,与工业化之前相比,全球气温仍然极有可能上升3℃以上,减排任务无比艰巨且迫在眉睫,人类是脆弱的,因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华信国际能源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