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这位师傅做的二胡市价40万一把,闵惠芬、马晓晖都用过他的琴
要问近几年的流行词汇,“工匠精神”必是其中之一。纪录片《大国工匠》一经播出,工匠的故事很快引发社会热议。人们知道,原来在中国各地的千万座工厂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小到打磨一颗螺丝,拼接一条焊缝,大到造一架飞机……
七宝联明路上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是民族乐器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工厂拥有一支高技能的制作团队。 前不久,在民族乐器一厂这间已经拥有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的小小场地,又获评了国家级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这样的荣誉在闵行乃至于全上海都为数不多。今天就随我们一同走进这间工作室,去认识一下获此殊荣的民乐工艺大师张建平。
在民乐一厂二胡生产车间的一角,有个30平米不到的房间,这里就是张建平技能大师工作室。正遇上张建平在精心制作他最新研发的大瓷瓶琴模型。房间里还摆放着 六角琴、中型瓷瓶琴,这些低音拉弦乐器都是张建平多年苦心研发制作的,这些创新改良改变了长期以来民乐团演奏只能使用西洋低音乐器的历史。
张建平
不管怎么样,这个路总得要人先走,至少我不管做到什么程度,我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产品能留下来,让后人去思考这个问题。
张建平是厂里公认的制作拉弦、弹拨类乐器的好手,40多年来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经由他手生产、调制出来的各类敦煌牌乐器已不止千把, 闵惠芬、马晓晖等著名演奏家都用过他做的琴。张建平孜孜不倦地走在乐器改良的路上,虽然艰辛,他却怀着使命感和责任感,乐在其中。
张建平
不断地去改,不断地去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通过学来的东西,验证我自己的产品。
高级技师 商明
他就是坚持,坚持,还是坚持,因为这个做改革,搞新产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是要不断地去总结,不断地把这个经验,一点一点得丰富起来。
在民乐一厂的展示馆里,不少镇馆之宝都出自张建平之手。象牙雕“飞天寻梦”二胡就是他花费一年多时间打磨的精品,如今市场价值超过40万元。张建平也曾有机会“下海”或从事管理工作,但他选择了坚守一线,安心做个工匠。
象牙雕“飞天寻梦”二胡
张建平觉得,把具体的工作做到极致,只要年轻人愿意坚守岗位,踏实工作,就能成长为行业的栋梁。
戎宏士
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尺寸到位就到位,一道工序也不能偷懒的,这就是老师傅的作风。
张建平
做很多事有得有失,失去的可能是待遇方面、金钱方面,但是我得到了很多的荣誉,很多不认识我的人来肯定了我,这个是靠钱买不到的。
这张长4米宽2米的长桌,就是张建平的工作台,打开下面的柜门,锉刀、锯子等上百把制琴工具映入眼帘。
张建民的工作台
张建平
至少要三四十种常用的,这个工具大部分是自己做的,这种小工具拿来之后就是一般的平面的,然后靠自己手工这样挫出来,用这个锉刀,一个一个把它切出来。
长年累月的手工打磨,张建平的双手结出了硬茧。
张建平
我们这里关节都突出的,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所使用的工具以及所用的力不一样,子关节上用的力大所以它会变形
当年,20岁出头的张建平来到民乐一厂就是从最苦的木工活儿做起,整天跟凿子、斧子打交道。
在和乐器结缘之前,张建平曾是篮球运动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鼓励工艺师子女跟随学艺,于是张建平告别了球场,成为民乐一厂的一名工人。
张建平的父亲和大伯都是民乐一厂最早的顶级工艺师。在父亲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下,张建平从一窍不通到屡获殊荣,在多次乐器制作比赛中名列前茅,这位“琴二代”逐渐坚定了传承民乐制作技艺的信念。
张建平
从不喜欢到喜欢,到喜欢了坚守自己一辈子的工作,我没有什么后悔的事,不管将来别人怎样认定我,至少我对我自己有一个肯定,在这个行业里面我做了一点事,包括以后低音乐器路怎么走,我至少把这块砖留给了后人。
近几年,张建平通过对西方弦乐器的研究、比较,开始踏上了探索和研发中国民族乐器的室内乐重奏之路。他追求胡琴款式上一致,视觉上统一和音色上和谐给人以美感的理念。经过多次对六角高胡和六角中胡的研制,并且吸取了诸多来自专业乐团演奏家们的意见和建议。 张建平制作的民族室内乐系列乐器已完成了中央民族乐团等各大国内民族乐团多批订单。
年近六旬的张建平有个心愿,就是赶在退休前把最新研发的低音瓷瓶琴制作完成,这把琴有望成为第一把“民乐版”的低音贝斯。他希望通过乐器的改良,让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被更多人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