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松江唐经幢的历史地理问题

2017-12-10信息快讯网

松江唐经幢,建于唐大中十三年 (859年)。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在现存唐代经幢中也是保存较为完整和体量较大的一座。建国以后,曾先后公布为江苏省乙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松江唐经幢的历史地理问题-信息快讯网

它现在所矗立的位置,是在松江区中山东路西司弄43号中山小学校园内。虽然1964年修缮后,唐经幢被提升到现在地坪的位置,但点位未曾改变过。因此,唐经幢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外,自然还有着极其重要的城市历史地理的考古研究价值。

唐经幢题记给我们的信息,是乐安蒋复和吴兴沈直轸制造陀罗尼经石幢一所,“立于通衢”。已经讲明白立幢之地,是华亭县城的通衢。那么,是否就可以认为唐经幢立在华亭县城的十字路口呢?

从南宋 《云间志》 以降的华亭县城内的路桥记载,可以明确县城所采用的路网结构,是以丁字路为主干的。也就是说,华亭县城东西大街,西至通波塘东岸有支路往北,东至今方塔园望仙桥一线有支路往南。其余弄、巷,都是在此主框架上进行衔接的。另外在东西大道南侧,还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市河,而唐经幢就在这条市河南侧百余米处。从南宋及其以后的华亭县城的河道、湖泊变化情况看,除了通波塘是兴役将其加宽、加深外,其余均逐渐湮塞或稍有疏浚而已。因此,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但从一千两百年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来看,不难推测唐天宝十载 (751年) 华亭建县以后,其县城的地貌除了快速增加各种建筑以外,自然地貌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如果这样的推测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过去对唐经幢立于华亭县城十字路口的说法,显然并不完全妥当。当然,造成这样的认识,也似乎和旧有关于唐代县级城市一坊十字街的结论有直接关系。那么,唐代的华亭县城是否就采用了一坊十字街的城市规划方案呢?

南宋华亭县衙署,其址在今天的松江二中校园内。以唐经幢得名的石幢巷,位于衙署西南一百五十步。在这个区域,有一处很重要的经济场所,那就是华亭县市。如 《云间志》 称“县治在市东北五十步”、“市桥在县西三十步”。正德 《松江府志》 还记载,“中和楼,在普照寺前,下临阛阓,民富物华,为一市最佳处。宋绍定间邑宰程熹建,张即之题额”。普照寺,其址在华亭县城东西大道北侧、今松江自来水厂一带,始建于唐代乾元年间 (758—760年)。唐经幢西侧,则是华亭西湖所在。这些虽然都是南宋 《云间志》 甚至是明代方志的记载,但整个布局使人不禁联想起 《东城老父传》。“大历元年 (766年),依资圣寺大德僧运平住 (长安) 东市海池,立陀罗尼石幢”,这个片断记载,恰好跟华亭县城的普照寺、陀罗尼经幢、西湖、市等处所,一一对应。只不过彼称“东市”,而 《云间志》 称此为“西市”而已。

然则,华亭县有没有“东市”呢?在 《云间志》 中,县东南三百三十八步有“米市桥”。该桥又名“谷市桥”,崇祯 《松江府志》 称其已废,且有二:“一在棠溪书院东,一在兴圣塔东”。另外还有牛市泾,在玉带河北,西通徐家桥,东至龙门寺东城下。米市桥、谷市桥、牛市泾,应该都因与其相邻的市场而得名。根据步数推算,米市桥就在望仙桥北侧,仅两步距离。而据崇祯 《府志》,谷市桥位于照壁东侧。所以,米市大约是在今方塔园内望仙桥与天妃宫一带的地块内。元至正二十年 (1360年),龙门寺自黄土桥迁至米市桥东南。同年正月沙门大欣撰 《龙门寺记》,称寺所处“南瞰川流,北通市阓”,印证了米市桥与牛市泾一带的市场,在元代仍很繁荣。南宋许尚 《华亭百咏·赵店》“日日黄尘路,喧豗涨市声”,可见西市也很兴旺。

唐代的长安城,在大内南门外设置东市和西市。南宋华亭县的米市、牛市,位于华亭县衙署的东南侧。始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 (949年) 的兴圣教寺,也紧邻米市。所以,虽然尚不敢直接断言,唐代华亭县城的规划方案就是长安的精简版,但宋代华亭县东、西市的城市格局,受到了唐长安城的深远影响,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松江唐经幢的历史地理坐标,也因为唐人小说里的建筑事例,而更加妥帖于当年经幢周边的城市环境。若然,则“市”有时和“通衢”的逻辑界定,是可以部分相通的。

(作者为松江区博物馆副研究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