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善治,基层建设探新路
■本报记者 钱蓓
■上海经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逐步构建起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做实基层、健全法制、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一座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带来的“痛感”,密密匝匝地反映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贯彻这一精神,上海不断感知城乡社区治理现实需求,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努力成为一座“善治之城”:在基层治理领域,经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逐步构建起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做实基层、健全法制、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重心向下,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城乡社区在基层治理中具有兜底作用。这张兜底的网络,是人民群众认知国家和社会的第一线媒介,更是党和政府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端窗口。
离得越近,懂得越多。下沉、下沉、再下沉,把资源下沉到离群众最近的基层组织,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这是近年间上海基层建设的一大努力方向。
上海改革了街道体制,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让街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街道内设机构过去“向上对口”,现在“向下对应”,数量由15个减为8个;城管执法、房办、绿化市容等力量的指挥调度、考核监督也被下放到街道。街道统筹配置人、财、物能力大大增强,回应群众诉求更加迅捷。
街道“向下”,让居村获得了更坚强的支持,有胆气说出“有困难找居村”的诺言。居村根据群众“生物钟”调整作息,推行错时上班和双休日、节假日值班制度,8小时工作之外也能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全面推行“全岗通”制度,打破居委会干部工作条线壁垒,首问负责、一口受理,让办事群众“少跑一趟是一趟”;在居村后台,一份服务群众事项“通用清单”覆盖了基层各类需求,同时配以明确的政策标准和工作流程,方便居村干部即时回应居民需求;居村工作考核采取“自下而上”机制,把对基层干部的评价权交给居民群众。
“接口”向外,包容、开放和灵活
基层社会越是复杂多样,越需要激发多方参与的活力,形成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多领域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多元力量协作的前提和保障是党建引领———党的建设贯穿于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的作用,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
上海的基层社区治理格局是开放的,并且不断为各方力量打造“接口”,促成了多元主体“合唱”“共舞”的局面。在参与载体上,上海基层出现了一批“非传统”的协商议事力量,比如徐汇区的“绿主妇议事会”、浦东新区的“戴老师议事厅”、杨浦区的睦邻中心;在动员方式上,互联网和新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徐汇区的社区治理综合信息系统、宝山区的“社区通”、杨浦区的“e睦邻”等平台,都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习惯、依靠新技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典范;在自治共治的人群构成上,到处可见党员、干部、乡贤、社会名人的身影,社区事务协商大力增加来自居民和社区组织的提议比重,切实将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转化为社区协商的公共议题和项目,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主体意识。
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让上海的社区治理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更精巧的手法,也给人民群众更充分的选择。以社会组织为例,上海重点发展生活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纠纷调解四类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已形成4400多家机构组成的庞大队伍,成为社区治理重要的组成力量。
队伍“向心”,培育一批优秀人才
社区治理成效如何,“人”是决定性因素。上海深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基层队伍,对增强社区治理能力至关重要,并坚持培育一支“向心力”和执行力兼具的队伍。
作为社区工作领头羊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已被纳入全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上海居村党组织书记来源主要有三种:基层选拔一批、社会选优一批、组织选派一批,全市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其中连续任满两届、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可直接进入事业编制。全市现有1879名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享受事业编制待遇,有1400余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事业编制。
上海首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范围规模和配备方式;遵循人才成长发展基本规律,综合考虑岗位特点、工作年限、教育程度、专业水平等因素,建立“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过去几年,社区工作者待遇显著升级:收入水平增长,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到1.4倍确定,并形成动态调整的薪酬体系;晋升渠道打通,社区工作者拥有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发展的通道,职业发展空间大大拓宽;职业培训水平不断提升,紧贴传统群众工作需求与现代社会治理要求,形成进阶式、模块化的培训体系。一大批优秀人才已经投身到社区、安心在社区、发展在社区,目前共有社区工作者4.6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2%,平均年龄38岁,平均年收入8.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