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旬宣讲100场,袁秉达:十九大报告,不读十遍就没有讲课权
人物小传
袁秉达,1950年出生,1977年进入上海市委党校工作,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现年68岁的他,是上海市十九大精神宣讲团56名讲师中的一员,迄今已完成100场讲座,创造了讲师团单一主题个人宣讲场次的最高纪录。他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我们应该把习总书记‘1·5’重要讲话的最新内容及时加到十九大精神的宣讲稿里,最重要的是讲清三个‘一以贯之’。”在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体备课时,袁秉达率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讲一句报告原文,接着分析这句话背后的逻辑链,全程脱稿,相当熟稔。自十九大报告发布至今,年近七旬的他已完成了100场宣讲,服务听众近2万人次,成为上海市十九大精神宣讲团中宣讲场次最高纪录的创造者。宣讲团的同仁说,袁老师是最受欢迎的宣讲者,他摆摆手:“不是我讲得好,是党的十九大开得好,习总书记创新理论好,上海讲师团平台和团队好,广大听众学习氛围好!”
要“读懂”还要“弄通”
袁秉达告诉记者,10月18日上午他边听习近平总书记宣读十九大报告边速记,足足写了20多页。尽管知道报告文本很快能在网上看到,但他认为边听边记是强化学懂弄通的重要过程。尤其近年来,他一直在研究总书记的讲述方式和表达技巧,他感到听报告比看报告更能捕捉思想火花,速记更易从字里行间悟出深层含义。拿到十九大报告文本后,袁秉达马上通读。“不读五遍没有发言权,不读十遍没有讲课权。”他说。但3万多字的文本要如何浓缩在两小时的讲课中?10月18日当晚,他就开始与师友电话沟通。连续一周,他们把材料改了又改,最终形成了长达44页的《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材料专辑》。比如,总论中有四个“新”关键词,即确立新指南、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就是在不断提炼后形成的。
是“宣讲”不是“宣读”
“我们的责任是‘宣讲’,不是‘宣读’,一定要用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在忠于报告本意的基础上,把十九大精神讲准确、讲深透、讲生动。”袁秉达说。
袁秉达做了100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没有一场是一样的。随着对报告精神领会得越来越深入,他不断丰富报告内容和调整讲课角度。他的第一场报告主题是“从习近平7·26讲话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体现历史衔接与思想延续。10月24日十九大闭幕当天,他将报告调整为“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初学党的十九大报告体会”。市委明确宣讲新要求后,宣传部副部长燕爽特地与他深聊1个多小时,他再次调整主题为“新思想·新时代·新战略: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后来,在总体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他又开发出“新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专题。
近期,按照习总书记“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他在宣讲中还引导领导干部在理论上深入学习总书记“1·5”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宣讲新意迭出,袁秉达说这还要感谢讲师团彼此互为后援。讲师团成员或是学有所长的专家、或是在基层宣讲多年的能手,互通有无便于大家及时补充新材料。
场场不同的另一原因在于袁秉达的“因材施教”。袁秉达的宣讲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在对企业员工宣讲时,他着重谈报告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在对街道百姓宣讲时,他多涉及报告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话题;在对大中学生宣讲时,他把报告中对青年的寄语放在开篇……袁秉达说,接到宣讲任务后,他都会提前与对方多次对接,根据对方需求调整宣讲内容。更重要的是,他要借此了解对方的经验和荣誉,并将这部分内容融汇到自己的宣讲中。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江宇洋告诉记者,袁老师来宣讲时,就特别结合公司编制的《党员干部负面言行提醒本》等解读十九大报告,大家听后既亲切又振奋。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张家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卢陵说,社区里老老小小都爱听袁秉达的课,“他像说家史一样讲党史,既非常熟悉,又充满自豪,满满正能量”。
“宣讲要有历史纵深感,理论才有说服力。”袁秉达说。书桌上的《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已被翻到书破页损,字里行间写满眉批旁注。袁秉达说,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以贯之的。
袁秉达说,学习十九大精神绝不能满足于“直播听一次、小册子看一遍、点上四面开花”这样的快餐式学习、碎片化理解,而要用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71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起来学习。袁秉达1977年进入党校工作,1986年读大学时就与另三位学者合作出版了《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达40年。近年,他的专著还被译成俄文、英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