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

2018-01-19信息快讯网

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信息快讯网

▲曾经的光启南路与老房(资料图)

1月15日,“黄浦区光启南路道路改造‘拆’出两根大石柱”的消息一下子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媒体、观光客、探奇者纷纷赶来“瞻仰”石柱。老城厢原本的平静生活一下子热闹起来。

截至目前,官方的回应是:光启南路拓路,在217号附近发现原隐藏在居民屋内的两根立柱,区文化局接报后已派文保专家现场鉴定,两根立柱分别属于小东门街道和老西门街道,经专家现场鉴定分析,这两根立柱可能是牌坊石柱,具体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街道与区文化局形成合力,将共同做好老城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昨天记者来到光启南路探访两根立柱近况,却不想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有关立柱的传说以及那些老城厢的精彩故事。

“大家只以为是“水泥墩子”

电影《老炮》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冯小刚骑着那辆“二八大杠”晃晃悠悠穿过胡同,一路骑,一路和胡同里的老邻居们招呼寒暄。

明媚的阳光下,时间就这样被甩在了身后。

在上海,也有类似的胡同(更习惯叫弄堂)和栖居在里面的这样的一群人,上海话称之为“老爷叔”。

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信息快讯网

▲光启南路一瞥

复兴东路一拐弯,一条宽4米有余的光启南路晃晃悠悠出现在眼前,路旁扎堆着低矮楼房,穿着老棉袄的人们擦肩而过,讲着地道的上海话。从楼房阁楼伸出的晾衣绳上俨然串起了家家户户的日常芜杂。

“高大上”的外滩离此只有2公里。这儿却如同另一个世界:充满了柴米油盐的市井之味。

今年1月13日,黄浦区对于赵家宅居委所辖光启南路215号至219号进行旧房拆除。

因老城厢的道路本就狭窄,加之居民不断沿街搭建,致使车辆进出困难。曾经,有户居民楼发生火灾,因为道路窄,消防车无法直抵起火点,只能通过加长消防水带进行扑救。赵家宅居民区书记朱惠芳说:“老旧房屋的违搭拆除已迫在眉睫,但这次真的没想到一拆古时的柱子露出来了。”

街道领导在第一时间赶紧联系了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勘查,截至目前,官方鉴定结果尚未公布。但根据当地老人们口口相传的典故,此柱子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记者在现场看到,光启南路一侧的老房违搭已经被拆除,只留下石柱。石柱高约4公尺、宽约50公分。整根柱子的外壁上还清晰可见几处槽口。柱子的上半部分则在以往居民的日常使用中被当成墙壁进行了粉刷,仍可看到蓝色的油漆印迹。

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信息快讯网

▲柱子的上半部分是原来老楼的2楼,被粉刷了油漆,而下半部分则是老楼的一楼

朱惠芳回忆,柱子原在的居民楼应是光启南路215号至217号之间,都是门面房,其中215号是“做羊毛衫的”,现在已搬去松江泗泾,很难联系上了。

“应该说,从我出生到现在这根柱子就一直在这里了。”今年已经70岁的“老爷叔”施伟杰老人说,他出生在老城厢一辈子没挪过窝,从他小时候起,这根柱子就被“包”在了老楼里,大家只以为是“水泥墩子”,从未留意过。

“我们进进出出羊毛衫店从来没注意到过这根柱子!”不少当地老住户这样表示。

而从现场残存的地基来看,原来的老房子似乎是紧贴着柱子而建的。

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信息快讯网

▲地上仍可见黑色的地基痕迹

这么多年来,这根柱子在老楼里到底以何种形式存在?是否具有功能性?已不得而知。巧合的是,就隔着一条光启南路,还有另一根一模一样的柱子被老楼“半包裹”着,并探出1米左右高的“脑袋”。

在石柱子尚未被发现之前,它一直以“放空调”、“放晾衣竹”的身份存在着。即便是现在,它的顶端一侧依然大大方方得悬挂着居民的空调外机。

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信息快讯网

马路另一侧的“对称”柱子,从侧面看,另一根石柱背后赫然挂着空调外机

而被房屋主体包裹的部分石柱则则担任了公共厨房的一部分,如今这儿又被改成了厕所的一角。由于未经房屋主人许可,记者没能入内拍摄到相关照片。

“这个柱子的地方本来是公共厨房,以前住了8家人家”,从小便居住在此屋的70岁老人魏金珠这样说,“大概两年前,现在的屋主又挂上了空调外机。”

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信息快讯网

近似老楼的楼,很难想象,这样的楼里包了一根大柱子

“听我爷爷说,横梁有4米多长,上面还有字”

隔着一条4米宽的光启南路,树着一对对称的石柱子。它们究竟从何时树立在此?又有些什么功能?和哪些历史名人有关?一系列问题把一波波的看客引向光启南路。

“好多人来啦,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每天有人来拍照!”施伟杰老人开始滔滔不绝,“还有人从杨浦区赶过来看的,还有不少老外。”

采访间歇,围过来的老人们越来越多,关于石柱,大家似乎都有一肚子的“传说”。

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信息快讯网

石柱子周围聚拢起越来越多的人

“石头底下有没有东西?现在还是未知的。”施伟杰说,“有施工队曾经挖了40公分,不挖了,万一有东西呢?”他特地带记者走到另一处,指着地头说:“这里以前有个更大的石柱,现在没了,以前这条马路上牌坊有很多。”

70岁的马继荣老人刚巧骑车路过,赶紧停下来补充道:“这是桥墩子,不是牌坊,这个么肯定是桥墩子呀!两年前,有大学教授来看过,当时就说这个是桥墩,因为这条马路所在地以前是一条河。”

由于没有清晰的历史记载,老人们语焉不详。魏金珠老人却很肯定:“他们瞎讲八讲,肯定是牌坊,不可能是桥墩!”

老人回忆说,原来马路两边紧挨着石柱的房子都是孔家私宅,至今至少有200年历史,“他们孔家爷爷造了这个房子,是孔家的祖业,我爸爸说以前确实有一个横梁,就摆在孔家大厅里。”老人还说,从她的父辈起,他们家就租下了孔家的房子,历经世事变迁,却从来没有离开。

在魏金珠老人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孔家第四代,今年68岁的孔祥妹老人。

她证实了魏金珠的说法。“确实是牌坊,我小时候家里就摆着牌坊上的这根横梁,像摆设一样的,听我爷爷说,横梁有4米多长,上面还有字。文革期间,横梁就上交了,现在在哪里就不知道了。”

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信息快讯网

现在孔祥妹老人居住的地方,依然紧挨着石柱,又重新修葺了房屋

不管与徐光启有无关系,保护已跟上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石柱被发现后,上海著名地方史研究专家薛理勇现场鉴定后初步推断,这是徐光启“阁老坊”或沈瑜“太卿坊”的遗物。

但老居民们却大都认为,石柱或许和徐光启没有太大关系。“本来这条路叫阜民路,后来改名光启路。”施伟杰老人说,据说是因以前这里曾有一座“阜民坊”而得名。后来,为避免与静安区的“富民路”同音而更名。

石柱和徐光启究竟有没有关系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但伴随着牌坊横梁的遗失,这个谜底怕很难被解开。

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信息快讯网

工人们正在搭建围栏

但至少,随着石柱的面世,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也提上了日程。截至记者发稿时,黄浦区小东门街道赵家宅居委已开始围绕石柱搭建围栏加以保护。

但在马路另一边,地处老西门街道的那根石柱目前尚未有新动作。加之该石柱已被房屋、空调外机层层包围,要进行保护还有很多先期工作要做,难度很大。

“我们老南市,遍地都是宝啊!”一位匆匆走过的路人这样感叹。

老城厢古石柱面世后72小时:到底是牌坊、桥墩,还是名人老宅遗物?-信息快讯网

乔家栅

这句话让现场很多人陷入了回忆中。魏金珠老人拽着记者走到一条名为“乔家栅”的小弄堂,不无感慨地说:“乔家栅以前就在这里,是孔家伯伯开的店,卖的汤圆非常好吃,那里还有菊花理发店。”后来公私合营,“乔家栅”便搬走了,从此与光启南路再无关系了。

采访结束,记者再度走过光启南路,拖着纸板车的阿姨、裹着皮衣的老人、踩着自行车的大叔,他们都晃悠悠得像穿梭在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隧道中。

在这片上海历史最悠久老城区里,人们反复品嚼着过往那段悠悠时光。(记者 顾一琼 实习生 金婉霞)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金婉霞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