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我出生于上海南市区(现黄浦区)大东门,从小坐着11路公交车往来于大东门外婆家和老西门爷爷家,小学就读于小南门。这座由中华路与人民路围合而成的老城厢,是我对上海最初的印象,成为我童年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年前,我开始自学摄影,对于拍摄何种题材,盲目而迷惑。当时,区境内名楼破败,老楼拆除,一些历史建筑以“落地大修”名义搞起了违章搭建,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我。这一刻,我确立了拍摄的方向:尽自己绵薄之力,为老城厢多留些影像。
小东门(宝带门),位于今方浜中路中华路口。
老西门(仪凤门),位于今复兴东路(西段)中华路口。
大东门(朝宗门),位于今复兴东路(东段)中华路口。
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不能失去历史的根基,否则就会失去人文的积淀与支撑,最终将会降低它的品位和特色。老城厢所属的原南市地区,其历史可远溯到上海开埠之前。自上海设县以来,老城厢就是县治所在地。今日的老城厢地区是上海城市文明起步的地方,是城市之根、发展之源、文化之脉。记录老城厢,就要体现她“老城”的特点,我设想将其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摄影技术相结合,以独特的画面形式展现她被遗落、遗忘的点滴。
除了摄影,我也喜爱收集老照片,尤以城厢旧貌为主,当我将它们串联起来时发现,其中的城门部分能完全对应现在的地名,环城旧貌呼之欲出。翻阅历史书籍,上海筑城始于明代,当时是为了抗击倭寇侵扰。几百年来,环城默默守护着百姓的安宁,历史功绩突出。于是,我按图索骥,着手准备老城门拍摄计划,对城门旧址进行实地踩点,根据城门旧照寻找合适的机位。前期筹备加上拍摄工作,花去我几个月的时间。
整个过程中,城门位置的确定,后期画面的融合,对我都是不小的挑战。枯燥的对比不是我想呈现的效果,理想的画面应该更活泼、自然、生动,且能恰当反映历史。除了局部与整体的影调调整,我将部分现代人物、汽车、标志物等元素融入贯穿到老照片里,让旧时的场景和现在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古今交织的效果。虽然这些老城门大多不复存在,但它们依旧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将自己对老城厢、老城门的情感寄托在这些画面之中。我想:再没人记得你时,才是真正的消亡;我要用影像复原你,留住你……
大南门(跨龙门),位于今跨龙路中华路口。
小南门(朝阳门),位于黄家路董家渡路交接处。
老城厢在历史长河中缓缓走过700年,在上海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中,她始终是本土文化的重要基因。老城厢的历史积淀穿越时光隧道,温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作为年轻人,更应当有守护历史的自觉性。老城门之于老城厢,只是其深厚内里的冰山一角。上海城市发展脉络在这里清晰可见。我相信,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摄影为手段,以影像为载体,共同挖掘呈现老城厢的丰富内涵,使本土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传播。地图选自《同治上海县志》
摄影/黄琛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