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战略 | 印度“共和日”拉拢东盟,醉翁之意不在酒
当地时间1月26日是印度的第69个“共和日”(Republic Day,即印度的国庆)。所不同的是,印度总理莫迪破天荒地邀请了东盟所有成员国的政府首脑前来观礼助阵,期间活动安排丰富多彩,为的就是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舆论普遍认为印度的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显是冲着中国而来的。
丰富多彩的安排意在给宾客留下深刻印象
据报道,为了使这次活动给东盟国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东道主印度方面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政治对话与交流活动。一是,东盟各成员国的领导人于1月24日、25日陆续抵达新德里之后立即与印度官方共同讨论了有关海上安全的专题对话会,并就有关加深双边经贸与人员往来的路线图进行了沟通与交流。二是,印度总理莫迪与各国领导人举行了一对一的双边会谈,尽管时间不长,但足以给各方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印度总理莫迪最后再与所有10个东盟成员国元首举行闭门会议。
当然,东盟各国领导人此次印度之行的压轴戏还是出席印度第69个“共和日”的阅兵观礼。1月26日是印度的第69个“共和日”,东盟成员国领导人集体出席印度共和国日大型阅兵仪式极为罕见。因为这不仅是东盟各国领导人第一次集体出席这一活动,而且还是首次有多位外国元首共同出席印度的共和国日阅兵与庆祝活动。表面上看,这是为了纪念东盟与印度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
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以来一直注重所谓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外交,邀请一些被印度认为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友好国家元首前来出席标志性的国庆阅兵。如2014年他曾邀请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这一仪式,2015年则邀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如今把东盟各国领导人集体请来并捧为座上宾绝非偶然,一定有着深层次的目的!
莫迪的意图:此地无银三百两
果然,连日来,印度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在报道今年的国庆庆祝活动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中国,并对莫迪政府成功地邀请了东盟十国领导人予以大肆吹捧、喝彩。一些评论人士也在媒体采访中认为,这标志着印度“东进”(Act East)政策在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是莫迪政府的一大外交胜利。其中,影响较大的《印度时报》是这样评论的:印度决定大力强化与东盟关系之间的双边关系之用意,无疑是要坚决遏制住中国正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不断扩张的野心。
印度的分析人士则称,这次印度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峰会的巨大意义一是把印度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替代者”展示给东盟国家,避免东盟国家过于依赖中国;二是,释放出重要的信号,表明印度将会更加注重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
其实,莫迪政府如此看中东盟并卖力拉拢东盟的根本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方面,东盟与中国存在着领海争议——印度认为可以加以利用;另一方面,东盟国家本身也不希望过于依赖中国——印度便能从中插足。莫迪政府认定:东盟的部分成员国如越南、菲律宾和印尼都在南中国海的主权归属上与中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因此希望跟印度这个地区大国增进海上安全领域的合作,以抗衡来自中国的影响力。其次,中国正在加强与印度周边的一些南亚国家全方位的战略合作,诸如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修建港口、道路、机场等,导致倍感压力的印度不得不采取某种迂回的做法来对冲中国的影响力。
要完全取代中国,印度有些不自量力
莫迪政府自从上台后,积极拓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并刻意将“东向”政策(Look East)升级为“东进”(Act East)政策,欲以更加进取的精神来插足东南亚地区事务,其原因正是为了针对中国。如今,印度紧随中国的步伐开始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意在稀释中国的影响力。过去三年来,印度海军军舰开始陆续访问东盟一些国家的港口,在不远的将来还可能会在马六甲海峡与东盟国家举行联合海军演习。莫迪本人多次表示,“必须与各方紧密协作来共同阻止中国在该地区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某种体系,阻止中国成为区域性秩序的主导者。”
不过,尽管印度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与经贸领域都有着日益紧密的联系,在领土问题上也不存在任何争议,且双方之间还有着大体一致的价值观。但是,统计显示,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与成果却远远落后于其对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印度与东盟双边关系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统计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在2016年,印度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大约为710亿美元左右,而同一时期,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则达到近5000亿美元,印度与东盟的贸易额仅为中国与东盟的六分之一。与此同时,2016年中印度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为1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则是1000亿美元左右,双方相差悬殊,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印度欲取代中国的地区影响,不啻于是痴人说梦。一些中立的学者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远远落后于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在政治上和地缘层面,印度要想真的在东南亚地区全面抗衡中国的影响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中国—东盟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