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对月食研究到什么程度了?

2018-01-31信息快讯网

古代中国人对月食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信息快讯网

“超级月亮”“蓝月亮”和“月全食”在今晚叠加出现。所谓“超级月亮”是指月球公转轨道位于近地点或附近时的满月;“蓝月亮”是指一个月中出现两次满月时的第二个满月。据天文学家说,这种情况是152年来的首次。月亮的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容易引发人们各种情绪,或豪情、或思念、或悲伤,而月食的出现甚至会引发人类的恐惧。古时候,人们是如何看待月亮或月食的呢?

古代中国人对月食或日食的记载历史久远,早在还在使用甲骨文的时候,就有试图预测日食的记载。在一批殷代甲骨文上,留下了“壬子卜,贞,日蚀于甲寅”的甲骨文字,意思是预测甲寅会有日食,但可惜另一片甲骨文显示这次预测错了,日食一直到乙巳日才出现。

距今3000多年,中国人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对月食的记载。公元前776年8月21日这天发生了月食,《诗经·小雅》中记载“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西汉时候,经学家刘向曾说过日食现象:日蚀者,月往蔽之。他认为发生日蚀,是因为月亮把太阳遮住了。那么月食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呢?刘向没说。到东汉时候张衡搞明白了其中原理:月光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所谓当日,是指月亮到了太阳的正对面。古人经过长期观测已经发现日食只发生在朔(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而月食只发生在望(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因此到张衡的时候他已经能准确地指出发生日食和月食都是因为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发生变化——当然在他所理解的“地”不是地球,而是一个静止不动的近似半球形的东西。

到三国时期,吴国的刘洪写了一本《乾象历》,这是已知的人类最早利用月球运动不均匀的历法,并且使用定朔的方法来推算日食、月食。

而唐代徐昂在公元822年的《宣明历》里已经可以把预测月食的时间精确到时辰。

而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沈括已经非常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太阳和月亮都是球体,并且为何人类看到的月亮会有初月、弦月和满月的变化。

在宋代的历法考试中,考生被要求计算某年月食的具体时间,这说明有关天文历法知识的教育已经非常普及。

古诗词中也有很多以月食为描写对象的。最出名的当属唐诗人卢仝的《月蚀诗》。这首诗很长,涉及很多神话传说和风土人情,但流传最广的是这句:

       吾见阴阳家有说,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

借阴阳家之口,说清楚了月蚀和日蚀的现象与道理。

编辑制作:卫中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