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国政府施压、硬闯中国使馆、殴打使馆人员...这些在海外“受欺负”的中国人该怎么保护?
岁末年初,欧美不少国家开展了打击非法商贸和走私活动的强力“扫灰”行动。
结果却让人有点惊讶,因为这一下扫出来大批华商:
2017年10月,在西班牙,华商80人因偷说漏税、走私商品被捕;
2017年10月起,在罗马尼亚,不少华商店铺被罚、仓库被查;
2017年10月起,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中区批发市场先后遭到3次突击联合执法,查封的21家商铺中大部分为华商,查没资产总价值约合9122万元人民币;
2017年12月起,在波兰,华沙郊区GD中国商城遭到大规模执法检查;
......
除了欧美,非洲、中东等地区的有关国家对非法居留、非法经营、偷税漏税等问题的打击力度也逐年加大,华商也屡屡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伤害。
“中国商城被查抄”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海外华商怎么就这么容易“招灰”?是那些国家故意欺负我海外国人吗?
其实,除了华商发展迅速,“树大招风”、所在国政策变化等原因,有个别华商确实在国外做着“灰色”勾当,使群体遭了殃,给国家抹了黑,也给我驻当地使馆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目前,海外华商已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吃苦耐劳、头脑精明的中国商人似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成为各地生意场上的常胜将军。
在海外也经常看到一种很奇特的现象: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中,中国人的生意是最好的。
由此,海外华商迅速发展成世界经济中的一只“劲旅”。
在自身积累财富的同时,华商还积极为我国经济的建设添砖加瓦——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中,华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其与欧美日韩等外商投资一起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
应该说,华商为推动中外商品贸易、繁荣当地市场做出了不小贡献。
1
部分华商怎么沦为了被扫除对象?
树大就容易招风,能干的华商让很多海外商贩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2004年发生在西班牙切尔西的烧鞋事件就是一个极端案例。
面对这种情况,华商只要能守法经营、通过正规渠道维权,事情得到合理解决应该不难。
可问题在于,确实有一部分华商,投机取巧,做的生意很“灰色”,从而连累了整个华商群体——如果有制假造假、偷税漏税等行为,往往成为对方大规模执法行为的导火索。
比如,2007年3月,意大利出动百余名警员针对罗马华人聚集区的华人商铺、仓库、住家进行地毯式搜查,扣押价值2000多万欧元的货物,50多家华商店铺被搜查。据报道,引发这次大规模查抄行动的直接原因,就是众多华商委托的当地一家报关公司存在违法行为。
华商的仓库被海关警察用铅封封住。(图:广西新闻网)
在有些地方,当地人甚至把“灰色”这个标签贴在了整个华商身上。
一是“灰色”身份。
各国通常都要求外国人不得从事“与签证身份不相符”的活动,不少国家还严禁外国人从事零售行业。
但一些华商设法通过“挂名”、“合雇店员”等套路,隐瞒真实签证身份,暗箱操作商贸活动。
二是“灰色”货物。
在俄罗斯等国,正常清关(俗称“白关”)手续繁、税率高、时间长,一些华商为节约成本,与谋求“灰色”收入的海关等部门一拍即合,委托各种清关公司代办通关手续,将货物以低包价、换名等方式运至当地。
历经多年,这种“灰色清关”已实现高度产业化,而这说白了就是走私。
三是“灰色”经营。
在实行统一关税的欧盟国家,华商虚开增值税发票、偷税漏税等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方面反映,“99%”的波兰华商存在购买虚假增值税发票问题。而“绝大多数”的哥伦比亚华商店铺则使用从西班牙带入的造假会计软件,对销售过程进行非法操作。
但这一切肯定也不能都归罪于华商,这里面有外部原因,比如,一些国家本身就存在法制不健全,海关税务制度繁杂,监管不力,官员贪腐等问题,成为了滋生“灰色”的温床。
“灰色”华商们最有代表性的诉苦就是,“我们也想正规化、合法化,但正是因为‘白道’走不通,才逼得我们走‘灰道’”。
波兰华沙郊区GD中国商城遭到大规模执法检查,图为波兰海关税警在清点扣押货物。(图:中国侨网)
在东欧国家经济转型期间,社会很多制度并不完善,华商将廉价的中国商品销售到那些国家,解了当地生活必需品短缺的燃眉之急。今天,这些国家开始调整和纠正过去市场中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想重新规划经济,这就与华商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这些“灰色”的运营方式虽也曾受到阶段性清扫,但确实为一些华商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也有很多海外侨界精英,早已察觉出了“灰色”经营长久下来必然行不通,从中积累了第一桶金后就早早抽身转型,继而由灰变白了。
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华商考虑的不够,也可能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继续做着违法的勾当,给人留下了把柄,当地政府及监管部门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来打击。
2
“灰色”华商,“可怜”背后有隐情!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和经济民粹主义不断兴起,各国明显加大贸易保护和市场监管整顿力度。
这对于“灰色”华商来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就被各地监管部门盯得死死的,这下子,“灰色”的空间更小了。
于是,不断遭到“挤压”的华商就变得“很可怜”。
然而,更可怜的还在后面。
华商只是“灰色”链条上很不起眼的、极易遭到击打的一环,挣钱再多,也只是这个链条上被压榨的底层而已。
真正躲在幕后的是谁呢?
多年来,华商为灰色清关交纳的巨额费用只是中饱了腐败分子的私囊(图:新商报)
当然就是所在国执法和管理部门中的一些实权人物,以及那些掌握一定社会资源、相互勾联的中外后台老板。
也就是说,“灰色”华商只是为当地的一些幕后大BOSS默默地背了锅。
他们辛苦吗?
是真的辛苦。
从申请签证到货物清关,从办理证照到日常经营,他们在每个环节都需要付出额外费用,小心打点,交纳“保护费”,不仅受尽盘剥,勉强维持生计,而且终日担惊受怕,毫无尊严。一不留神,随时可能遭致倾家荡产的罚没,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他们得到了什么?
让人嫉恨、遭人痛斥,到最后可能一无所有。
“灰色”华商虽然同样付出辛勤的汗水,却始终与当地社会格格不入,更因其与当地底层从业人员逐利,而遭到所在国官方、媒体和民间的几乎一致排斥和反感,一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受到打压甚至暴力冲击。
然而,部分华商不仅不进行深刻反思,不愿通过当地司法途径去维权,对中国政府和驻外机构“要遵守所在国法律”的反复提醒劝告也置若罔闻,心存侥幸。接下来他们继续走险棋:他们向中国大使馆喊冤、施压,打出诸如“中国人受欺负”、“被歧视”的标语等方式来博取同情。
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只要把事情搞大,中国政府就会出手相助”。
一些哥伦比亚华商被查抄后,甚至以聚众冲闯中国大使馆、殴打使馆人员的恶劣方式,试图逼迫中国政府出面为他们讨回被罚没货物。
做了错事不自查,不反省,却来找自己国家和同胞“碰瓷”,真是让人可怜又可气!
3
走出“灰色阴影”才是王道!
不管有的“灰色”华商怎么可气可恨,他们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背后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
长此以往,一旦他们在长期“被压迫”状态下出现重大意外,或遭外方坚决取缔清场,甚至可能在海外爆发重大群体性事件。
“灰色”华商必须要实现转型了,指望灰色经营达到“一夜致富”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如何抓住机遇,尽快转型升级,是一些依然深陷“灰色”的华商们最为紧迫的任务。在所在国全面、彻底的“扫灰”铁掌尚未出击之前,早作打算,另辟合法战场,不失为明智之举。
转型必然会很痛苦,但这却是一条长久之计,转型成功后必然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而且,海外“灰色”华商成功转型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在西班牙,一位拥有颇具规模的食品批发集团的华人业主直言,在资本原始积累之初,为了节省成本和开支,自己也曾雇佣‘黑工’,打擦边球,走灰色经营之路。为此,还交过巨额罚款。现在他想通了,已经远离了灰色地带,这样做,企业安全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企业并没有增大开支,反而增强了企业抗危机的能力。
还有些华人企业家在将企业的经营纳入正轨的同时,注重企业品牌的开发和推广。
意大利华人詹杨义开创的麦克集团在意大利开设了7家超过数千平方米的超市,意大利本土员工超过了数百人,成为了雇佣本土员工最多的华人企业。
另外,很多海外华商也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
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过程中,更多华商与中企“强强联合”,在帮助中企顺利转型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靠正规经营起家或者已经走出灰色经营怪圈的华商企业,因为业主合法经营,所以他们不怕任何检查。
很多华人企业家也有了很强的自信,他们认为,只要我们行得正,就不怕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检查。在异国他乡的商场上,我们避免不了与本土的同行竞争,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华商走正路靠智慧竞争的时代了,这也是我们在这个国家安生立命之本。
告别“灰色”,要么有尊严地留下来,要么优雅地退出,这是依然游走在“灰色”边缘的华商们在新时代的理性选择。
当越来越多的海外中国公民都能从容得体地植根于当地社会并散发出正能量时,一个文明、友好的新时代“海外中国”便呼之欲出。
(*本文首发于瞭望智库(zhczyj),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