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的日记与西学圈
▲1885年王韬接任格致书院负责人
1884年,境外漂泊二十余年的学人王韬,终获大清上层许可,以半百之年回归故里。重返沪上老街坊,青葱往事多梦想:“荡沟桥侧有一姬……予至墨海必过其室。一日,是姬晨起,探花于篱底,微见弓鞋半折,予不禁痴立良久。彼闻人声,四顾流盼。余乃以团扇障面而过,因微吟曰:‘篱外团扇白,篱内弓鞋红。弓鞋不霑土,团扇可遮容。美人回盼若有意,摘花簪发何匆匆。一花落地待郎拾,愿郎持入怀袖中。’子之宛娈,固非无情,不知姻缘簿能为我如意珠否”?(1852年6月9日)。
昆山甫里王韬,20岁时一竿子坐舢板,来沪上墨海书馆打工。年轻气盛的秀才,结识一帮初通西学的时尚文人,读书写字、译书付梓。倦来休闲消遣,无非茶酒应酬,勾栏访艳,轻狂无忌。稍微像样一点的社交,便是出北门,跨虹桥,抵医院,围绕麦家圈基督文化中心汏脑筋。“是日赋闲,至医院听英人说法,受主餐……后至英署,于春农寓斋小憩片时,即别。”(1854年8月24日)“午时偕星垣渡虹桥,往钱氏小斋,梅苑新构初成,特备佳肴,与二三友朋小饮……酒酣拇战,极尽欢乐。归已夕阳西匿矣。”(1854年9月15日)
王韬心思活,胆色粗,不仅快速接受西学,而且立马实践行动。他与痘师王春甫仔细分析牛痘接种疗效,“以人痘浆种者后必再出,用牛痘浆者必无妨害。近年中国渐行此法,虽祁寒盛暑多可种,但浆不可过十日,过十日则力薄不效”(1859年正月22日)。参与沪上首例西式婚礼,“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至虹口裨治文室,往观其合卺。西人来者甚众。裨妇鼓琴讴歌,抑扬有节。小异亦在。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继乃夫妇交揖。礼成即退,殊为简略”(1859年3月28日)。尝试银法摄影,“时,春甫学《照影法》,已约略得其半矣。试照余像,模糊不可辨,衣褶眉目即未了了,想由未入门之故”(1860年4月29日)。最终,兴趣广泛、西学着魔的王韬直接进言献策太平天国上层,不幸物证泄露,先藏英署领馆,继而流亡香港,一生因果自洽。
客居海外数十春秋,王韬对眼下上海租界,朝北往西扩展印象深刻。西医东渐兴起的洋医院,已不止山东路,即仁济医院一家。老底子城北有虹桥,目测护城河与篱笆院,包括华夷界河洋泾浜,都已填埋修路。城墙脚下残留虹桥弄,聊供游子怀旧。再往北就是四马路,书寓长三鳞次挨着,历尽风尘的半百王韬,早已不为所动。倒是夷场西端八仙桥畔,新式的格致书院诱惑更大,那里是其即将履新CEO的工作单位。
创立格致书院的最初五位董事,都是洋派人物。著名买办、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乃唯一华董。学界很少谈及唐的早年经历,作为中国最早旅美少年容闳、黄胜、黄宽的同班同学,少年唐留在香港继续西学训练和职业发展,其成年后的事业作为,不输出洋海归人。
而王韬乃吾沪上西学先驱!墨海书馆期间,与李善兰、管小异、合信、麦都斯这批中外学者,热心搞西方文化译介传播。旅居香港20载,他结交社会贤达,与马萨诸塞孟松书院(Monson Academy)肄业的黄胜,以及第一个获得伦敦法学院博士学位的华人伍廷芳,合作《中外新报》《循环日报》,同为中国现代新闻报业先驱。学术上,王韬以四书五经英译版合作者身份,成为清代游学西欧英伦的首位访问学者。
如今,王韬出任上海格致书院负责人,眼界自然胜出一筹。他将书院工作重点,落在科技博物展示、科技图书借阅和科技系列讲座诸领域,特别是组织经常性科技写作有奖竞赛,其反响类似当下的《萌芽》杯新概念作文大赛,但内容更科技,吸引全国的时尚俊杰。甚至连李鸿章、刘坤一、郑观应、盛宣怀、傅兰雅等时代达人,也热衷出题参与,近代科学文化事业,一时竟然上下通达。
例如李鸿章的命题侧重基础概念,“问古设律度量衡,所以测点线面体也。自声学、热学、光学、电学之说出,而寻常律度量衡之用几穷。西人测音、测热、测光、测电,果何所凭借而知其大小多寡?能详言其法欤?”而刘坤一则倾心医学,“昔扁鹊为两人互易心,仲景穿胸纳赤饼,华佗刳股去积聚,在胃肠则湔洗之。今其法华人不得,惟西医颇用其法,而不尽得手,究竟中西医理孰长?”
自出任书院山长,至1897年驾鹤仙去,王韬主持下的科技命题,至少讨论了77个焦点问答,其中科技知识和富强治术类,占了47题。官商盛宣怀最注重实用,“问铁利为自强要务,汉阳厂基炉座,规模具举,大冶矿苗原旺,开采如何合法?钢铁以畅销为先,如何推广销路,利不外传?若使官督商办,能为久经之计否?纺织相辅而行,今欲推广纱利,兼顾布局,如何妥筹尽善?洋纱不用土花,如何改种洋棉,并使华棉有用?盍胪举所知以对”。
高规格的竞赛评委会,吸引全国各地学人竞相参与,历年获奖者共计86名,以江苏、浙江和广东籍选手最多。其中,广东大埔五品顶戴贡生杨毓辉居然连续获奖15次,拿出了博取科举功名的斗志。而正途科甲榜上的邵慕尧、朱震甲、杨选青、张骏生和陈翼为5位举人,也不计较身份地位,与莘莘学子同台竞争,终于各获奖励一次。按照学者王尔敏的说法,“事实已充分反映出知识分子态度思想之真实转变”。
显然,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晚清读书人,绕不开的社会选择。格致书院遍及东南诸省,传统文人青睐现代知识,便是科技改变历史,科技改变人生的证据。120年前离世的海归王韬,正是西学东渐构建社会新局面的证人。
201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