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

2018-02-17信息快讯网

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信息快讯网

家家户户忙着过年,人们又提起了那个有名的年俗顺口溜儿:

“小小子儿,你别烦(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除了丰盛美味的年饭,自然也少不了年味满满的年俗活动。全国各地的年俗不尽相同,祭灶、扫尘、穿新衣、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大人们还会向晚辈发压岁钱。这些年俗都是不少人共同的回忆。

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言: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放爆竹的习俗早在火药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现代的贺年卡,可以说是宋代“飞帖”的遗风;“逛花市”和“放灯”在古代就已十分流行……

我们习以为常的年俗由来已久,不少古典名篇中都能找到年俗的影子。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年俗里传统文化吧~

贴门神

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信息快讯网

当年恶梦惊唐王,

秦琼敬德守门旁。

传到草民小茅舍,

也请将军佑吉祥。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帝书》云:上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树,树荫如盖。每天他们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缚之喂虎。故家家户户于春节户悬『桃符』。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西游记》中便有唐王作恶梦,要秦琼、尉迟恭守宫门的故事。明代《万历嘉兴府志》:『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压岁钱

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信息快讯网

钟打五更又一年,

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

更喜遍赐压岁钱。

《燕京岁时记》:『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一说:『压岁钱』本为『压祟钱』,贻小儿免受祟之害也。

馈岁

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信息快讯网

不计酒食与野鲜,

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

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苏轼有《馈岁》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卖春联

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信息快讯网

塾中先生不甘贫,

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

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联』;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称并真正成为『春联』。腊月间,私塾先生写春联卖,是常见的事。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春联》中说:『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连上学儿童也来卖春联了。

小年祭灶

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信息快讯网

时届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

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

燃爆竹

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信息快讯网

霹雳声中旧岁除,

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

难止新年放鞭俗。

古人认为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拜年送名片

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信息快讯网

拜年不必进府门,

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

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饰梅花妆

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信息快讯网

初七人日又一春,

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

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 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被称为『斜红、面靥』;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 ,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放灯

贴门神、馈岁、送名片、饰梅花妆……大年初二,回味这些年俗让年味更浓-信息快讯网

火树银花不夜天,

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

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也许,

过年赶集被网上置办年货取代;

给小孩的压岁钱变成了微信红包;

见面道声“过年好”成了一个表情;

但是千百年来,

我们对过年团圆的向往从未变淡;

对亲人思念的依旧浓烈;

家,

永远是岁末年初最让人动容的字眼。


责任编辑:顾军

转载自“经济日报”微信公号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