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梦想·新春走基层 | 家门口,百姓成了“村晚”主角
▲由安昌街道办事处主办的2018春晚。朱家宏摄
如果说腊肠传递的是来自家乡的味道,那能在春节的家门口看一场甚至演一场“社戏”,便是很多绍兴百姓实打实的“新春愿望”。
今年72岁的徐关浩,在安昌街道的盛陵村当了28年的支部书记。骨子里热爱文艺活动的他,样板戏、越剧、绍剧样样精通。从前每逢新春佳节,他总会组织村里的老百姓,在村委门口的空地上,排上一出大戏,为父老乡亲以及外出归来的游子,一解岁暮乡愁。没想到,今年,这出大戏升级了。
春节前夕,盛陵村新建的文化礼堂里锣鼓喧天。1200平方米的室内场地上,大家都铆足了劲,为今年的“村晚”做最后彩排。演出当晚,这里足足涌入了近700位观众。平日里聚少离多的村民,纷纷在此刻相聚。
为了这场演出,原本要6点半吃晚饭的村民寿国君,提前到了4点半吃晚饭,并在晚会开始前一个小时赶到了会场:“我女儿一会儿要上台表演的。”寿国君显得格外兴奋。“这些节目都很好,是我们喜欢的!”坐在一旁的村民阮慧芳指着排得满满的“村晚”节目单,喜笑颜开。
“与水相连的老村庄,繁荣和谐美丽风光,家家勤劳致富迎朝阳……”徐关浩这位“台柱子”不出意外地又登了台。他所唱的,是盛陵村的村歌《水泽盛陵》。熟悉的音乐一响起,台下村民便使劲地鼓起了掌。于他们而言,村歌歌词所描绘的农村大变迁,这些年在徐关浩的带领下,统统实现了。上世纪80年代将村办纺织厂“盘活”,90年代将其转为股份制……徐关浩用他的智慧让盛陵村的老百姓先富了起来。而他自己,还将工作期间积攒下来的六十多万元未领的工资、奖金,全部捐给了村里的慈善公益事业。
这台“村晚”的节目,题材大多出自田间地头,家长里短。蔬菜瓜果,炊具农具都能当道具,黄毛幼童、古稀老人也都争相登台。看似草根,却带给台下看客最真的快乐。除了村民们自导自演的十多个节目,当晚的演出,还邀请了柯桥区心连心艺术团和文化礼堂艺术团前来助阵,前者拥有多位梅花奖、牡丹奖得主以及国家一级演员,后者则是由柯桥区热爱文艺的百姓组建而成。莲花落《绝办法》、越剧《送花楼会》……大小名角纷纷上台,将乡愁唱成一出温婉的戏曲。“现在日子好过了,年味却在逐渐变淡。能借着‘村晚’让大家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看节目,仿佛又找到了老早的感觉。”看完节目的村民丁淑芳很是感慨。
这两个艺术团的团长赵叶军,其主业其实是柯桥区的驾校校长。身为一名80后,赵叶军从小热爱地方戏曲。自从加入了心连心艺术团,他的绝大多数业余时间,都献给了公益惠民演出。
“仅2017年,我们心连心艺术团就演出了68场。春节期间,每年都有3到5场的演出。很多村争相邀请我们去,我们的演员也都是争着要去下乡演出。”赵叶军告诉记者,只要一有演出邀请,他便会在艺术团的微信群里发出相关信息,通常情况下,一台十五六个节目的演出,用不了半天,名额就被抢光了。“以前我们最远受邀到内蒙古演出,今年,我们计划走出国门,有村民在斐济投资了项目,我们打算去那唱唱地方戏。”
2016年,当地开始兴建文化礼堂。为了让建成后的文化礼堂不闲着,柯桥区宣传文化部门发起组建了文化礼堂艺术团,赵叶军又担任了团长:“现在各个村条件都好了,很多老百姓也希望能有参与或观看节目的愿望。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大家创造良好条件。”
但凡晚上的演出,结束通常都已是九十点钟,但赵叶军还会回到办公室,把刚拍好的演出素材,编辑上传到微信公众号,保证演出咨询在第一时间发布。听上去,这更像一个专业媒体人而非驾校校长的常态,但赵叶军却用他满腔的热情,完美演绎。
记者从绍兴市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春节,像这样热闹的“村晚”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仅柯桥区就上演了数百场。如今柯桥区已有130个村,拥有了属于本村的文化礼堂。在那,除了能演戏、看戏,还有图书室、健身室、老年活动室、亲子阅读室、家宴中心等设施供村民随时使用。接下来,还将有100多个村的文化礼堂陆续建成,到2020年柯桥区将完成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的目标。
在民俗专家顾希佳看来,浙江各地红红火火的“村晚”,俨然已成为当地百姓过年的新民俗:“这些‘村晚’的节目,既有老百姓根据生活自编自导的,又有越剧、莲花落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很多还融入了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一台‘村晚’,不仅能挖掘出一批农村乡土文化人才,也有利于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在参与‘村晚’的过程中,老百姓可能放弃了部分吃吃喝喝的时间,但却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感情,找回了浓浓的‘村味’和‘年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