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柏林逝世 享年84岁

2018-03-08信息快讯网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柏林逝世 享年84岁-信息快讯网

▲郝柏林院士

昨晚,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先生,因病于2018年3月7日下午16:39在北京公安医院逝世,享年84岁。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柏林逝世 享年84岁-信息快讯网

郝柏林先生,男,1934年6月26日生人。

1954-1956年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矿山系学习。

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物理数学系。

1961-1963年在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和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做研究生。

1959-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78-2005年任中囯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理论物理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

2005年-2018年,任复旦大学教授。

郝柏林先生生前主要从事理论物理、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的研究。在固体电子能谱和声子谱、金属红外性质、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模型、相变和临界现象、临界动力学、闭路格林函数方法、动力电网计算、天线辐射场计算、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群论知识工程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混沌动力学和符号动力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中英文著作14部。其最新英文专著为《实用符号动力学与混沌》(1998),中文书为《负戟吟啸录:一个前沿战士对中国科学的感怀》(2009)。

此外,他还曾兼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4-1987)、所长(1990-1994)、《物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物理快报》主编和多种中外文学术期刊编委。曾任第19届国际统计物理大会(1995)主席。

“套磁介质天线的研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三维晶格统计模型的封闭近似解”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用符号动力学”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自然枓学奖二等奖、1997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统一描述平衡和非平衡系统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获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0年获美国ISI颁发的1981-1998年经典引文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物理学奖。2007年因对《物理改变世界》丛书中两册的贡献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链接

郝柏林院士的科研探索路:从理论物理到细菌研究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柏林逝世 享年84岁-信息快讯网

▲郝柏林院士(左一)和陆汝钤院士

三年时间完成了五年的物理课程

年轻时的郝柏林十分活跃积极,考大学时他的三个志愿是北京大学的物理系

数学系和哲学系,结果被录取到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

1953年,郝柏林服从组织分配,到前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学习“矿山工业的经济和组织”,这并非他内心喜欢的专业,但作为学生干部他只能服从,他在努力学好所有专业课的同时还自己钻研数学。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56年,他得到了一个转学机会,前苏联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粟费席兹教授面试了他的数学,并对系主任说:“这个学生的数学比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知道得更多一些。”

于是,他转到了物理系,此后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五年的课程。

当年粟费席兹的一个研究组正在发展金属费米表面的理论,郝柏林发现了其中一篇文章的错,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后来成了他的大学毕业论文。

1959年 他留苏回国,分配到了中科院物理所,作为助理研究员参加国防科研任务和基础研究工作。参与在“三线”建设国家级的技术物理实验中心,转向理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

1997年夏,郝柏林转向理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为了开展这项研究,他早在1985年就着手补充生物学知识。

1995年,他与生物学部邹承鲁院士共同组织香山会议,并主编出版《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一书。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柏林逝世 享年84岁-信息快讯网

▲《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

1999年,他在一份《院士建议》中提出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生物医学信息中心,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与合作者共同撰写出《生物信息学手册》。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柏林逝世 享年84岁-信息快讯网

▲《生物信息学手册》

他带领学生在生命科学领域,所做的细菌研究有论文发表于专业杂志。

郝柏林院士谈与人类共存共生的细菌世界:

对细菌建立一点好感,人要跟它们学会相处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柏林逝世 享年84岁-信息快讯网

▲与人类共生共存的细菌

白喉、霍乱、天花、伤寒……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曾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很多人“谈菌色变”  避之不及,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细菌其实是大自然物质循环中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参与者。

人体内细菌的数量接近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十倍,人体就是一个移动的细菌聚居地。

细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细菌与人类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科学家们对细菌的研究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他认为,要学会有区别地善待细菌:细菌应当认为是非常成功的生物,达尔文的演化理论里头有一个简单的标志,成功的物种应该留下非常多的后代,细菌在地球上待了多少代,只要是生活条件允许,营养够,大肠杆菌每半小时分裂一次,所以一昼夜它48代。一个大肠杆菌分裂48次。2的47次方是很大很大的数。

所以它们在地球上35亿年前就开始出现了最早的细菌,所以它们在地球上是非常成功的(生物),一直生活着。

不要认为细菌都是不好的,细菌绝大多数是跟我们共存的,其中有一部分是我们的朋友,要学会善待细菌。

细菌影响着人类的免疫系统,人类在几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其实已经把许多功能“外包”给了体内的细菌。

人体内的细菌甚至能够影响到人体的发育、生理、营养以及整个免疫系统,一味的追求 “无菌”环境,其实并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认为细菌就是可怕的等等,那是一种误解。

我们现在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叫做滥用抗菌素。抗菌素用的太厉害了,大家都要注意。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柏林逝世 享年84岁-信息快讯网

▲郝柏林院士分享他的成长故事

人体内聚集着大量的有益细菌,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这些有益细菌与有害微生物,争夺营养和空间,释放化学物质,协助免疫系统消灭有害微生物。

一生病就用抗生素,会使有益细菌受到连带损害。

有些广告说什么无菌衬衫,无菌内衣给小孩的。别信这一套!最好从一开始就处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你才能够适应这个世界,才有各种各样的免疫力。

人要学会跟菌群相处,尤其是近年来,科学界对人体肠道菌群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果。科学家们发现,人的肠道就像一个动物园,“居住”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肠道内细菌群对人类的健康关系重大。

肠道菌群跟健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人是一个复合体,是一个人和细菌的共生体,你离不开这些细菌。

你不要把细菌看作单个的东西,所有的细菌加在一起那个本事可大了。

比有些老说法是盲肠、阑尾,阑尾好像没太大用处似的。现在对这个也提出问题来了,阑尾可能是有用的。

在阑尾里头保存着,你肠道菌群的一个副本。什么时候你闹了一场毛病,把肠道菌群破坏了,阑尾里的细菌可以爬出来,帮助你建立你的肠道菌群。

所以要使人类,使我们的社会对细菌建立一点好感,跟它们学会相处。细菌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还有很多前沿课题有待探索与发现。

文:姜澎

编辑制作: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千书工程”连续15年引进出版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经典著作,超2000种原版著作尽展科学之美
“张衡一号”跳出地球观测地震,我国跻身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行列
独家!这位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子,就是他提出的“建筑设计要有情有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戴复东今去世!
肿瘤治疗也许得靠中科院的最新“神器”——纳米机器人成功“饿死”小鼠肿瘤!中美团队共同打造一种完全自主的 DNA 纳米机器人
木卫二可能存在生命再添证据,巴西科学家在地球找到类似环境
17位华人青年科学家获美国斯隆研究奖,未来的诺奖或将出自他们!
中国科学家花8年为水稻配对优质伴侣,产出“白富美”后代,还能单位面积增产7%!
最独特视角!孩子为讨回压岁钱状告父母,看心理学家如何解读
改变声音、折叠光线……哈佛科学家造了个高级版“东南西北”
找到肿瘤再“饿死”它!中科院的纳米机器人或将成为肿瘤“天敌”
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院士两会畅想 | 丁奎岭谈“创新环境”:最好的时代,科学家更要不忘初心
生前地位“只有福柯能与之相提并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学理论家海登·怀特逝世
中国科学院女院士王恩多:女性不再轻易说“你要照顾我”
上海探索 | 浦东临港“一码通”串起全流程审批服务链
剪纸,打开不同民族村寨“活的图书”
王恩多:非常热爱,才能成为科学家
今天凌晨,中科院再出重磅:人类胚胎基因打开顺序之谜被揭开,按进化“先来后到”排队
多吃膳食纤维!中国科学家“定位”干预糖尿病的肠道菌群
他们让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弯道超车”,了解一下?
人类告别胃癌是可行的!听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怎么说……
美国科学在衰退吗?遭遇移民科学家困境?谢宇:“霸主”也在担忧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上海理论界法学界专家学者热议宪法修正案通过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
致敬霍金,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又最可爱的科学家!
霍金自传《我的简史》:“最聪明的孩子学数学和物理!”
拼一场颠覆性技术擂台,搏一次为国服务的机会,中科院首届“率先杯”大赛面向社会征集
格拉肯:一位“迟到”的伟大地理学家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