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再出发 | 坚持创新驱动,切换新旧动能

2018-03-09信息快讯网

新时代改革再出发 | 坚持创新驱动,切换新旧动能-信息快讯网

鹦鹉螺造型的上海光源,既是聚焦重大基础科学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也是一个向社会开放的共享实验平台。(资料照片)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于自身创新能级、创新驱动提出的更高要求和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又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创新型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是有一系列客观指征的:比如,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而强调“高质量发展”,聚焦的是“好不好”的问题。意味着供给、需求、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和经济循环都要实现高质量。这也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五年来,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000多户增加到1.6万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这要求我们努力构建高质量的创新体系、制度供给、人才管理、社会氛围。集众智汇众力,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清晰可见——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改革科技管理制度;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

文: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