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科创与文创是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

2018-02-27信息快讯网

文汇时评 | 科创与文创是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信息快讯网

【核心观点】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是硬道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需要新动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发展新动能的源泉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是硬道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需要新动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发展新动能的源泉。

要加深对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全面科学理解

创新内涵非常丰富复杂,要从广义和狭义、宏观和微观等多个角度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才能牢固树立起科学的创新理念,才能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狭义“创新”专指的科技创新也是复杂的概念,其内涵至少可以再细分为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等。

20年前,当时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 (DCMS) 是这样定义“创意产业”的: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成效。在此定义基础上,英国将创意产业细分成13个行业:广告、建筑、艺术品与古董、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可见,英国政府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我国国家层面是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重要领域纳入整个文化产业中的,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可见此处的“文化创意”是狭义的。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理解“文化创意”,文化创意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广义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与科技创新不同的一种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

要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

历史地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一样,早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了。

20世纪初叶以来,工业设计专业和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就是科技和文化融合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案例,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20世纪末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学界和业界已经有了对于人类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共识:工业化完成之后将是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的时代。因此,依靠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必然要求。特别是伴随着信息化进程,任何领域都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来持续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如今“互联网+”和“文化+”成为共识,就是这一趋势的最新注解。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版权产业、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新兴产业概念风起云涌,尽管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不尽相同,但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价值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支柱产业的事实是有目共睹的。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是文化创意的本质。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文化创意也是生产力。尤其是进入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之后,尤其是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复杂多元、占比越来越高,这也是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文化创意几乎可以改变一切,可以无所不在,“文化+”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文化是需要用创意的方式做加法的,与科技创新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律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有着无法割裂、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旦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将会爆发出巨大的威力,甚至成为颠覆性的创新力量,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要成为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科技和文化要真正融合发展,最大的挑战和最关键瓶颈还是人的问题。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点,最大的不同是两者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一般而言,科创人员和文创人员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前者偏逻辑理性思维,后者偏形象感性思维。如何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是最大的挑战。我们既需要顶尖的“热爱艺术的科学家”和“崇尚科技的艺术家”,更需要大量的“有艺术修养的科技工作者”和“有科技素养的文化工作者”。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可能还不擅长培养这样的人才。根本之策是在全社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加强科学普及、文化普及和艺术普及的工作力度,提高全社会尊重科技创新、热爱文化创意的意识,这是培育人才和市场的两全之策。

归根到底,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发展的动力源。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可以为人类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作者为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文: 陈超

图:视觉中国

编辑制作:范菁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