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 用优质制度供给增强发展环境竞争力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长期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问题,我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注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
五年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压减74%,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大幅减少。中央政府定价项目缩减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缩减50%以上。全面改革工商登记、注册资本等商事制度,企业开办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以上。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和检查对象、及时公开查处结果,提高了监管效能和公正性。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一站式服务等举措。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明显增强,群众办事更加便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接受采访,再次强调制度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应成为改革操作中的龙头。他表示,在2018年的改革布局当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要把握好的主线。全国“两会”将进一步强调操作的切入点和重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动力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啃硬骨头”“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然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应通过制度创新,打开我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巨大潜力空间,力求最终成功应对各种考验,交出合格答卷,从而获取由改革形成的有效制度供给的最大红利。
上海市代表团3月4日集中酝酿议案和建议。全国人大代表陈鸣波、陈靖不约而同地提出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议案。陈靖表示,法律规定滞后于互联网时代道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应当及时将无人驾驶汽车等纳入法治轨道,促进新兴领域合法合规发展。”
事实上,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制度供给能够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这其中的“制度”,是由法律、法规以及重大政策等组成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在制度供给中制定、修改规则,实质上就是改革。而这一改革的主体,就是政府。目前,在上海,藉由大调研,如何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有效进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
文:本报特派记者 沈竹士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