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村秦墓意外发现卜甲,主人可能是咸阳城内一位“巫师”级大腕
▲出土的卜甲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9日下午再度发布新闻,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的秦人墓地发掘,除出土青铜长剑和佳酿美酒外,一件罕见的战国晚期秦人卜甲又成为“意外中的意外”。
甲骨占卜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极富特色的文化现象,古人以动物的骨、甲制成占卜的器具,从事占卜的巫师根据骨、甲上的“兆纹”判断上至军国大事,下至做梦等日常生活的凶吉,实物最早出现于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盛行于夏商周三代,到秦代前后已非常少见。
▲卜甲出土
据考古队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许卫红研究员介绍,占卜甲骨的背面有一些小坑,称为“凿坑”。凿坑边上有圆形黑点,称为“灼点”。灼点的对面有裂痕,这种裂痕被称作“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是“兆”字的象形。对“兆纹”的解读,目前学术界意见尚不统一,有的认为横纹长为吉、短为凶,或横纹穿过竖纹为凶,或灼点对面呈黑色为凶。
岩村秦人墓地是考古队为配合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而进行的考古发掘。许卫红告诉记者,本次发现的卜甲出土于一座小型竖穴墓道洞室墓,墓主人头向西下肢弯曲,这属于比较典型的秦人葬俗。墓中有铜镜、铜带钩、铃形石佩、石珠等常见的随葬品,现场清理时在墓主的脚端、铜镜的一侧,发现被厚厚的棺灰所掩埋的“骨片”,当时判断为牲肉的骨骼残留(图1)。在后期室内清理时竟发现“骨片”是一块基本完整的龟(鳖)腹甲做成的卜甲。
据许卫红介绍,这件卜甲复原长约14厘米、宽约10厘米,内面中部有十余处规整的方形凿孔,外面对应有兆纹,侧面有烧灼痕迹。虽未发现记录占卜结果的文字,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件使用过的占卜器具。
▲兆纹
“卜甲上的凿孔为方形,沿袭了西周时期的基本风格,形状和排列更为规整,体现了卜甲的变化,应该不是流传下来的‘古物’。这座墓葬的主人可能是咸阳城内的一位‘巫师’级人物。”许卫红说。
秦都咸阳城还有多少秘密有待探寻?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秦人对传统文化还有多少继承和发扬?以秦咸阳城大遗址保护和研究为目的的考古收获,正为这些秘密寻找答案。
许卫红告诉记者,虽然本次发掘的墓葬规格均较小,随葬品也不甚丰厚,但能够判断是属于秦咸阳城平民墓地的一部分,尤其是本次发掘以配合基本建设为契机、以科技考古为助力、以秦咸阳城大遗址保护和研究为目的,取得了大量“意外”的收获,生动再现出两千多年前秦都咸阳城的生活细节,更透射出秦国甚至是秦代社会对周礼制度的延承,实现了考古发掘的真正意义。
文: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
编辑制作:王秋童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