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父亲

2018-03-20信息快讯网

陶渊明的父亲-信息快讯网

尽管从好朋友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和文集编纂者萧统的《陶渊明传》,直至《宋书》《晋书》和《南史》等官修史籍,都叙述过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但对其家世背景却多有语焉不详的地方,尤其是其父亲的名号行迹,一概付之阙如。宋元以后出现的文献则对此众说纷纭,相继出现过陶回、陶逸、陶敏等不同说法,又称他曾经担任过姿城太守或安城太守。然而这些记载均来历不明,或于史籍无征,或与史传龃龉,令人难以采信。

要考察陶渊明父亲的相关情况,唯一可以放心依凭的资料,其实还是陶渊明本人在《命子》诗中所提到的“于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近现代学者就多据此立论,如丁福保的《陶渊明诗笺注》在“寄迹风云”句下注云:“言身涉仕途也。”梁启超的《陶渊明年谱》说:“先生父名无考,此云‘寄迹风云’,知必尝仕宦。”古直的《陶靖节诗笺》则称:“靖节父不见于史,名爵无考。玩此诗意,盖尝为方镇参佐也。”廖仲安的《陶渊明》也同样认为,这几句是“说他父亲虽然曾经‘寄迹风云’(身入宦途),却能够‘冥兹愠喜’(无论官位升降得失,都无喜怒之色)”。尽管各家所述并没有牵强比附姿城太守一类的不实之词,却不约而同地都认为陶父曾经有过一段仕宦经历。究其原委,当与诗中“风云”一语息息相关,正如逯钦立在校注《陶渊明集》时所言,“古人常把当官叫作风云际会,本之 《易经·乾卦》‘云从龙,风从虎’”。

陶渊明的父亲-信息快讯网

以“风云”来喻指因应时势以建功立业,确实是汉魏以来屡见不鲜的习语,可是以此来诠解陶诗,却难免让人疑窦顿生。原因其实很简单,倘若真如上述诸家所推测的那样,陶父曾经出仕任职,甚至位居方镇参佐,那么在注重家世门第和仕宦经历的晋宋时期,为什么那些早期传记资料对此避而不谈,其他史籍文献中也都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可供追索呢?

其实“风云”一语本可径指自然风景,西汉枚乘在《柳赋》里形容柳树枝叶繁茂,就说“出入风云,去来羽族”;东晋庾肃之的《山赞》描摹山中景致,有云“悬岩杳翳,神明攸居。官府风云,怀吐川渠”;齐梁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刻画作家的想象之功,谓其“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都是典型的例证。由此稍作引申,“风云”又可指隐逸山林而超脱尘俗,西晋陆云有《赠郑曼季往返八首》组诗,其中《南衡》五章前有小序,介绍其主旨在于“言君子遯世不闷,以德存身”,随即在第四章开篇就出现了“风云有作,应通山渊”的诗句;稍后牵秀的《王乔赤松颂》称赏王子乔、赤松子等仙人,说他们能够“齐迹风云,超远姿微”;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明本》中指斥俗世昏乱,“彼有道者,安得不超然振翅乎风云之表,而翻尔藏轨于玄漠之际乎”;梁陈时徐陵的《山斋》中有“桃源惊往客”、“宁辨汉将秦”数句,显而易见源出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诗中又提到“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有时即使将“风”“云”二字分拆开来,仍然能够表达同样的意思,范晔的《后汉书·逸民传赞》就曾以“远性风疏,逸情云上”来概括隐士们的超脱性情。依照这样的理解再来仔细推敲陶渊明所说的“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恐怕是指其父淡泊名利而无意仕途,甘愿隐逸于乡野山林,由此也就泯灭了各种喜怒之情。陶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中提到自己和从弟两人,“父则同生,母则从母,相及龆龀,并罹偏咎”。据古直在《陶靖节年谱》中考证,“父母分举,正谓己髫年丧父,敬远向龀丧母耳”,可以推知其父在陶渊明十二岁左右时就已去世,因而在早期各类文献中名姓不彰,事迹无考,也就情有可原了。不过即便如此,对于父亲的嘉言懿行,陶渊明依然记忆犹新,否则也不会在《命子》诗中留下那样的追忆了。他日后之所以会有弃官归隐的决定,想来或多或少也受到父亲立身处世的濡染熏陶。元人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在《命子》篇末引赵泉山的评论,虽然感叹“靖节之父,史逸其名”,“其行事亦无从考见”,可与此同时又特别指出“其父子风规盖相类”,于此也可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陶渊明的父亲-信息快讯网

如果再作深究,还有一些事情也值得注意。《晋书·隐逸传》载有陶渊明叔父陶淡的生平,说他离群索居,“于长沙临湘山中结庐居之”,为了躲避州郡长官的征辟,最后竟然逃至深山之中,“终身不返,莫知所终”。而在陶淡传之后,紧接着就是陶渊明传,叔侄两人的行事也颇多相似,如前者“家累千金,僮客百数,淡终日端拱,曾不营问”,而后者则“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此外,陶渊明在《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说自己“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长闭”,颇有孤高傲物的意味,但最后又郑重致词,“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将从弟视为心意相通的知己。可惜敬远不幸早逝,陶渊明为此又撰《祭从弟敬远文》,着重表彰他“心遗得失,情不依世”的处世态度,又陈说他平日“绝粒委务,考槃山阴”的生活方式和“晨采上药,夕闲素琴”的兴趣爱好,而两人志趣相投,以至“常愿携手,寘彼众议”,敬远无疑也是一位安贫乐道、遗世独立的隐士。由此可见,隐逸俨然已经成为陶氏家族世代承袭的风尚,这也是考察陶渊明仕隐观念时不容轻忽的一方面吧。

文:杨焄

编辑制作 :谢娟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