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上海多风多雨,却总能远离洪涝灾害?原来是这四道“防线”就是“魔都结界”!
2018-03-20信息快讯网
在世界水日(3月22日)和世界气象日(3月23日)即将到来之际,由新民科学咖啡馆主办,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市水务局今天为上海市民特调了一杯气象与水的“科学咖啡”,走近上海的智慧气象与智慧水务。
智慧是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主任黄士力说,上海平均三年遭受一次涝灾、平均五年遭受一次风暴潮、平均十年才会遭受一次洪灾。上海已经建成四道聪明“防线”,保障市民远离洪涝灾害影响。
第一道防线是分布在宝山、浦东、奉贤和金山等区县和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的“千里海塘”,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为四米左右,全市地势最低是青浦区,水域面积占全市土地的10%,具有良好的蓄洪能力,海塘线修已有1700余年历史,全长523公里。第二道防线是千里江堤,全长是511公里。暴雨过后的城市积水怎么办,据黄士力透露,全市已经建成排水系统261个,服务面积近600平方千米,泵排水能力达每秒3000多立方米,这是第三道防线,而14个水利控制片的区域除涝系统是第四道防线。
“为了让气象预报变得更有智慧,上海正在进一步完善的数据观测网络。”黄士力说。目前全市有600多个雨量监测点,当发现城市积水时,系统一方面会通知交管部门,一方面会推送给路政养护部门,保证市民出行安全。
智慧更体现在气象部门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上。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戴建华透露,气象部门正在研制自判识、自适应、自调整和协同的雷达观测系统,旨在根据雷暴活动特点智能设定扫描和探测方式,从而提高观测效率。为了扩大数据采集率,市民也有可能参与进来,比如上海气象局就发起过市民参与大气感知活动,让市民穿着可穿戴的感知设备,为气象台提供天气数据。
文:沈湫莎
编辑:钱家跃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你老了谁陪在你床头?在上海,有一群“90后”照顾着另一群“90后”
视频|上海大调研:扑下身子问需问计,推动改革再出发
“三八”国际妇女节 | 上海女代表女委员们忙碌中迎来节日
上海探索 | 浦东临港“一码通”串起全流程审批服务链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 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补丁”防线面对“无解”锋线,上海德比吴金贵还能复制奇迹吗?
23条扫墓班车24日起陆续开通,清明扫墓方便了
2018(国际)花展开幕在即,大丽花带来好运连连
“上海交警”APP挪车功能新增“电话通知”,每天允许5次
中国首次,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海项目组委会成立
上海94%学生就读公办小学!家门口的好学校备受青睐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国网民失眠地图”出炉,上海、广州超越北京,失眠者最多!世界睡眠日 ,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失眠人多!
长江中下游局地出现较严重旱涝灾害可能性大
亚冠上港3比4不敌鹿岛到底输在哪?看看武磊冲着防线大吼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