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4%学生就读公办小学!家门口的好学校备受青睐
“上海近94%的小学生就读公办小学,就读民办小学的学生仅占6.25%;近85%的初中生在公办初中就读,就读民办初中的学生占15.23%。”这是记者昨天从市教委获悉的一组最新数据。
近年来,上海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眼下,市民家门口有特色、质量高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正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理性选择。
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不断向优质均衡发展
有两组数据可以佐证上海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整体质量较好。连续多年的上海“绿色指标”测评数据显示,上海公民办小学学业成绩达标率均超过99%,91%的公办小学学生有比较强的学习动机,89%的公办小学学生对学校认同度较高,96%的公办小学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普遍较高,公民办小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从PISA测试的结果来看,上海中学生连续几年在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名列前茅,且均衡度比较高。
此外,上海率先在全国通过国家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均衡评估验收,上海数学教材版权输出英国;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至沓来,来沪探寻上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奥秘”——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上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程度整体较高。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努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上海近年来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
其中,“学区化”办学是指按照地理位置就近原则,将同一街镇内相同或不同学段的学校结成办学联合体,形成组团式发展;“集团化”办学主要采取学校自主组合、行政主导组合等方式,由一个核心机构或品牌学校牵头组建学校共同体,推广品牌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的集群化发展;新优质学校则于2011年启动,汇聚一批“不挑选生源,不追求分数排名,不集聚特殊资源”的学校,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走向成功办学之路。
随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强初中学校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公办初中的教育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市教委表示,截至目前,上海各区已经建立学区和集团182个,其中集团128个,覆盖学校1050所;市、区两级新优质项目学校382所,这些学校认真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关注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进一步推进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
进一步缩小城乡和校际办学差距,也是办好家门口好学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07年起,上海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委托管理工作,选择中心城区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中介机构,接受郊区教育部门委托,采取缔结契约转移办学责任、团队进驻提升办学水平的方式,对郊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学校开展全方位的管理,到2017年已实施五轮,累计托管农村学校208所(次),覆盖班级4400个(次),惠及学生约16万人(次),一批郊区义务教育学校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学生和家长对委托管理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1%和92%。
去年,市教委在总结五轮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从2017年起每三年实施一轮,包括郊区义务教育学校精准委托管理和城乡学校互助成长项目两项核心内容,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上海将通过做实做强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构建城乡学校深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从亮点上看,新阶段“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的内涵更“丰富”了——既有学校全方位托管的精准委托管理,又有聚焦单个关键项目的互助成长项目,扩大了城乡学校合作的范围和合作的方式。据悉,首轮精准委托管理42所、互助成长项目34所,覆盖本市所有郊区。
其次,该计划强调更“精准”,明确委托管理的受援学校原则上为郊区新开办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和提升办学质量意愿比较强烈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城乡学校互助成长项目立足于解决郊区学校内涵发展的瓶颈问题。与此同时,该计划强化了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对口合作机制,注重需求对接、自愿牵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形成郊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简言之,合作更“对口”了。
最后,在注重规范学校办学、规范使用经费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和制度配套,包括专业指导、绩效评估、考核督导、教师奖励等方面,特别强调完善对城乡学校及其教师的激励机制,在学校领导选拔、校长和教师职称(职级)评审、绩效工资总量统筹安排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激发中心城区学校(专业机构)和郊区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使得保障更“给力”。
文:朱颖婕 焦苇
编辑:钱家跃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