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尤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而时间因素有时候不可或缺。
我把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事情大致分为五类:恶事、烂事、平凡事、重要事,非常事。
如果有一个坐标系,横轴代表时间,只有正半轴,纵轴代表这件事对己对人的综合影响,这个影响随着时间流逝会发生变化,然后这五类事情就出来五条不同的曲线。
这个图大致能说明一些问题。所谓非常事,就是短期看,无利甚至有弊,但是长期看有大利,这种事必须排除万难,坚定去做。能够做非常事的一定是非常之人。
如果用悲观和乐观这一对指标来描述自己,我是一个偏悲观的人。如果再加入一个时间的维度,我是短期乐观,长期悲观。原因在于,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对环境做了很好的适应,而一旦成功,一定会强化这种适应。
然而,环境是会变化的,而且现在这个时代,变化越来越快,原来的适应反而成了束缚,优势一下子就变成劣势,于是失败不可避免。
但是,这个变化的世界背后又一定有不变的规律。正是这些规律引导着茫茫宇宙的变化。
我苦思冥想,想到一个词:生长。也有人称之为演变,生物学上用的词是演化或者进化。
而这,正是我们实施融合课程的初衷。
实施融合课程的五个原则
一切的方法论都是基于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论。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对方法论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实施融合课程时,需要遵循五个原则。
第一,教方法。我们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具备一定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复杂,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方法论通向自我认知,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
现在人工智能是大趋势,从知识到观点到方法,人工智能接管的难度逐渐递增。知识、数据这些事实层面的东西人工智能很拿手,处理能力远超人类。哪一天人工智能到了观点层面,并且可以通过图灵测试,也就是你仅凭输出无法判断这是一个机器人还是一个真人,这个机器人有个性,有情感,那会是一场大革命。而如果人工智能掌握方法论,开始思考我是谁,从哪儿来,为什么会在这里,人类就有大麻烦了。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IBDP是一个好课程,其三大核心之一知识论,教的是正宗方法论,且方法论的思想渗透在各个学科中。从全球范围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就强调方法论教学的课程极少,这也是IBDP课程特别难的原因之一。
第二,重平衡。融合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需掌握平衡。
现代社会有两种教育理念,一种是传统主义,另一种叫进步主义,前者以灌输为主,要求学生服从,后者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基础教育主要是传统主义,而西方基础教育则主要是进步主义。从二律背反的角度出发,融合是一个趋势,我们需要在传统主义与进步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坐标点而已。顺便说一下,今天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呼声是从传统主义向进步主义转变,而西方正相反。英国全盘引进上海小学数学教育,就是一个例证。
当然,进步主义这个词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好像我们用“新”来形容一代人,更新的一代人呢?当融合成为主流并普及开来,若干年之后,融合教育就成了新的“传统主义”,然后又会生出新的“进步主义”,形成新的二律背反。因此,融合是一种趋势,但我们还是要掌握平衡,不要用力过猛,矫枉过正。
第三,倡多元。融合是一种变革,也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是要向各个方向展开的,因此,需要我们有宽容精神,允许不同,允许失败。
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会儿传统主义,一会儿进步主义,如果我们搞不清楚方向,就“不要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卖布鞋,一个女儿卖雨伞,老太太总是发愁,因为无论晴天还是下雨,总有一个女儿卖不出东西。旁人劝解她倒过来想,无论天气如何总有一个女儿能卖出东西。老太太转忧为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校鼓励各年级组、教研组以及各位教师在自己的空间里做一点有益的尝试与创新,这些创新很可能就是未来的变革方向。平和的校园文化“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就是鼓励不同的。我们也希望教师能够允许学生多元,鼓励学生发扬个性。多元能创造出生动多彩的生态,多元是世界的特征。每一个个体的不同,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第四,助生长。平和学校管理倡导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自上而下,过于依赖行政的权威的力量,很容易形成大一统模式,从而压抑个体的生长。而生长是每一个个体的原生动力,进步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目的。而生长,是自下而上的,是深深扎根的,让它静静的生长就好。
生长是原动力,无论你怎么压制,生长不会停止。如同百川归大海一般,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对于年轻教师,学校给予空间,看起来是“自生自灭”,实际上生长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各位老师也要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由生长,自主发展。
第五,许大愿。许大愿对学生而言就是立大志,鼓励孩子从小立志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生逢盛世,应感到无比荣幸,在伟大民族复兴之际,应怀揣中国梦,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我们来到平和工作,我们做贡献不必空谈口号,而应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齐心协力把平和办成一所世界一流水准的中国学校。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万玮(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编辑制作:李晨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