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音乐会让古人的江南“咏而归”
▲“东方美谷·诗漫贤城”诗歌节近日拉开帷幕,奉贤区举行“能不忆江南”诗词音乐会
古人学诗与今人不同,兴发感动的能力往往伴随歌咏而生,也称“乐语”。约开成二年(837年)初夏,白居易在洛阳想念苏杭,写下三首《忆江南》。同在洛阳的刘禹锡又作两首,与白居易唱和,词章和曲谱紧密结合,一时传唱。
如今,千百年来的诗词再度以古谱入歌被孩子们唱起。从《梅庵琴谱》《东皋琴谱》《碎金词谱》《魏氏乐谱》等宋、明、清刊行古谱中精选的十余首曲目,由歌唱家和学生合唱团共同演绎,一场“能不忆江南”音乐会为观众娓娓吟出中国古典诗词。
将诗词古谱传到小学生的手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歌诗传统。士大夫子弟到了入学的年龄,要跟着老师“大司乐”学诗词吟咏,方便记忆,也易于感悟。上海音乐学院老师杨赛和团队,用十年时间从古谱中选出百首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教学生按照古琴谱和工尺谱的曲谱,根据平仄要求以及诗词本来的意境朗诵和演唱这些曲谱。同时,为这些歌曲编配钢琴伴奏,既保留这些歌曲的中国韵味,又具有很强的可听性。
“中国诗歌结合其声情意蕴,可以更好地传播。”杨赛说。"我们希望准确把握中华礼乐文化的韵味,把继承创新统一起来。"
庄文是上海奉贤南桥小学芽芽合唱团的指导老师,当她第一次把来自《琴学入门》的《阳关三叠》曲谱传到小学生手上,心里有些压力。“古谱诗词回环绵延,和他们以前的表演差异很大。孩子们问我,为什么不是谷建芬的《春晓》那样的节奏?”
“《春晓》说的是孟浩然的一个生活片段,温暖的春夜中,他睡得正香,直到鸟鸣盈耳,才甜梦初醒。孩子们是否知道,故事是如何发生的?诗人几点起来,落得又是什么花?”杨赛抛出问题。诗句背后总有古人具体的心境。宋学士秦观把《春晓》的前因后果一一填满。原来昨晚饮春社酒,醉后就去睡了。流莺声中醒来,昨夜诗墨已干,一抬头,海棠花纷纷掉落。秦观第一反应:"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一个诘问,展露古人于自由谐和中体味万物的生活情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北朝民歌《木兰辞》,由华裔女歌手子子与涵燊少儿合唱团以中英文结合的形式演唱。子子曾获《中国新歌声》节目刘欢战队亚军,久居美国,她第一次用西方唱法演绎长篇木兰诗。担任诗词英译的翻译家赵彦春教授说:“将一些诗词歌曲翻译成英文,极大方便了外国艺术家的理解与表演,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移步不换形,古诗词融入现代生活
“传承文化的手段及技巧各异,诸多新的创造方式能够适应更广受众群体,值得鼓励。古诗词融入现代生活,应不脱离古时音乐与文学的根本特点。就像梅兰芳所说,移步不换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凡说。
文化境界的实现,是让真谛融化在美的形式里。孔子常告诫学生不要忘掉礼乐的真正精神内涵,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蒋凡说,我们写诗唱诗、进行文学创作不只是为了个人情志的抒发,更是为了把感动和启发传递给他人,增进人与人的亲近。
音乐会后的诗歌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名家对诗歌的传承与跨文化交流给出心得。美国耶鲁大学苏炜教授说:“今人可以借助写古诗的形式题咏时代精神,诗歌这种形式永不过时。”美国南卡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叶坦教授说,在中国,诗歌传统绵延不绝。诗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仍然没有改变。
或许,今天我们继承传统,就是把传统文化重新变成美好生活。“我们想尽力把中国诗词的美感和人文精神传播给青少年,融入日常教育。”,正如音乐会舞台总监杨迎春说,“今天我们再次唱起古老的诗集,希望能循着古人的踪迹,感受传承数千年文化的美。”
编辑制作:李思文
责任编辑:柳青
图:上海音乐学院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