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伏地魔的法文名叫罗密欧?!——看看各国《哈利·波特》翻译里的小心机
1997年,J.K.罗琳出版“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小说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但其实全球“哈迷”们读的不是“同一本书”。在中国,这本书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名字为人熟知,在法国则被译成了《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在波斯语版本中以《哈利·波特与点金石》问世,即使在同样使用英语的美国,译者将“philosopher(哲学家,炼金术师)”一词换成了“sorcerer(巫师)”。
《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范围内圈粉无数,有着众多粉丝,在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内出版,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然而这些授权翻译来自不同出版社,J.K.罗琳本人也并没有参与到翻译过程中来。所以,不同国家的译者们在翻译《哈利·波特》时,不仅要将原文的英语译成目标语言并且符合当地文化,还要揣测罗琳的“小心思”,并在译文中展现出来。
翻译《哈利·波特》相比于其他翻译工作来说更为艰难,因为书中充斥着自造词,头韵式文字游戏和大量英国独有的文化应用。
书中三位主角的名字:哈利、赫敏、罗恩没有什么内在含义,所以在各个翻译版本中都采用了简单音译的方式。但面对其他有着特殊含义的名字时,要想译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如腹黑的斯内普教授。
斯内普全名Severus Snape(西弗勒斯·斯内普) ,Severus来源于拉丁文,英语中severe一词即由此而来,意为“严厉的”,这也暗含了斯内普严苛的性格。姓Snape则音似snake蛇,也暗喻了这一斯莱特林的代表物。
意大利语的译者对斯内普的名字进行了改动,将他改名为Serverus Piton(西弗勒斯·皮唐),“piton”一词在意大利语中有“蟒蛇”之义。在法语版中,斯内普又成为了Severus Rogue(西弗勒斯·沃布),rogue代表“傲慢”,但这两种改姓的方式都牺牲了罗琳取名时对于头韵的考量。
魔法学校“霍格沃兹(Hogwarts)”的起名也颇有故事。在罗琳的设定中,霍格沃茨的校名是创始人之一罗伊纳·拉文克劳有一次梦见自己被疣猪引到湖畔的悬崖之后想出这个名字,疣猪的英文为wart hog,倒过来即为Hogwarts。作为保留罗琳本意的尝试,法语版将学校命名为Poudlard,即pou du lard(虱子和培根),匈牙利译本则称其为Roxfort,即英国著名大学牛津Oxford和一种羊奶酪Roquefort的结合体。
在原版《哈利·波特》中还有着很多有趣的文字游戏,魔法界最繁华的商业街道“对角巷(Diagon Alley)”是单词“diagonally(斜对角)”的拆分,充斥着黑魔法和不法之徒的“翻倒巷(Knockturn Alley)”则来自"nocturnally(夜晚)"。这样的双关语对于译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直译往往是最常用的方法。西班牙译者选择压脚韵将对角巷译作El callejon Diagon。
对于空中运动魁地奇Quidditch的翻译也各不相同,在荷兰语版中,魁地奇变成了“Zwerlbal”,在挪威又被叫做“Rumpeldunk”。
在小说中,伏地魔的原名是汤姆·马沃罗·里德尔(Tom Marvolo Riddle),他把名字里的英语字母变位成I Am Lord Voldemort(我是伏地魔)。为此,各国翻译者们也绞尽脑汁。丹麦语中,汤姆·里德尔变成罗密欧·J·德鲁(Romeo J Detter),伏地魔的法语原名则是汤姆·艾尔韦·朱迪索(Tom Elris Jedusor),Jedusor也巧妙地包含了“命运之谜”的意思。
在原著和电影中,巨人海格说着一口英国西南部乡村口音,而日本读者在书中读到的海格却说着一口日本东北方言......诸如此类有趣的小改变还有很多。
不过,无论你读到的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还是《哈利·波特与点金石》,书迷们对于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共同的爱得以使这个魔法故事跨越语言和国界,让全世界的麻瓜们都感受到魔法的奇妙魅力。
编辑制作:王筱丽
责任编辑:柳青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