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22个江南丝竹传承基地远远不够

2018-04-12信息快讯网

申城22个江南丝竹传承基地远远不够-信息快讯网

江南丝竹这个流传于苏浙沪的民间音乐乐种已有四百年历史。江南的风土和人文孕育了丝竹之音的细腻婉约,成为江南人挥之不去的乡音乡愁。上海自2014年启动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建工作,目前已在崇明区新河镇、金山区山阳镇、松江区中山街道等地建立22个传承基地。

琵琶、二胡、扬琴、这些本土非遗样式,是老一代上海人都熟悉的民族乐器,江南丝竹作为民族器乐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乐种之一,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目前已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演奏时,风格优雅、曲调婉丽,富有江南秀美之风。江南丝竹产生并流行于江浙沪地区,其历史源远流长、特色独具。演奏以二胡、笛子为主要乐器,辅以三弦、琵琶、扬琴、箫、笙等,一般三至五人,多至七至八人演奏。现随着时代变迁,流行文化和大众娱乐的普及,江南丝竹离普通市民的生活越来越远,或只是一个名词,前几年的统计数据是目前上海仅有江南丝竹艺人500多位,且以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居多。

作为一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艺术形式,在流行音乐日益普及及电子乐器夹击下,江南丝竹的传承保护和运用,如何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关系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事情。在多元文化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江南丝竹的传承和传播,亟需要有普及的基地和传承的平台,因任何一种艺术的产生及流传,和一定的历史和环境紧密相连,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种慢节奏的、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不复存在,要克服当下江南丝竹传承保护的缺失和短板,必须研究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除用更大的政策扶持,创建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基地,用更加普及化的方法去推介,才能让市民感受和接触得到,引发家长和年轻人的兴趣。因此,建议遍及全市16个区的200多家街镇文化活动中心,均应把江南丝竹的保护传承,纳入平时的文化辅导、居民艺术培训和社区演出当中,尤其是在中心城区江南丝竹保护传承的缺失地区,通过成立或举办各种江南丝竹传习班,使“非遗”名录的江南丝竹演奏,用社区教育的普及方式,让民族乐器更多的走进社区和中小学校,使广大的市民和青少年,灌输熏陶民族乐器演奏江南丝竹的奇妙魅力。与此同时,推广现在闵行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民族音乐的做法,编制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教材,在中小学生中间进行有效学习普及,借鉴上世纪沪上中小学民族乐器教学的做法,常态化举办全市性的二胡、琵琶、月琴、洋琴、古筝、古琴、中阮等民族乐器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一种民族乐器。使保护传承基地发挥老一辈江南丝竹传承人的作用,从青少年的参与学习抓起,让申城更多的青少年,从小有一个接受民族乐器的渠道,激发他们知道和喜欢用民族乐器来演奏江南丝竹,真正发挥上海现有500多名江南丝竹老艺人的作用。

上海有民族乐团、民族乐器企业和全国数量规模最大的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还拥有一大批全国顶级的江南丝竹演奏艺术家,亟须通过全市各个街镇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的建立,普及性的开展江南丝竹在内的民族乐器教学演出和竞赛活动,努力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在更大范围的传承活动中,加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传播交流,拓展和增强江南丝竹这个“国乐雅韵”典型代表的普及面和影响力,一定会使江南丝竹这个古老的中华文化艺术瑰宝,继续拓展美妙传奇艺术魅力的神奇效应,焕发全新的时代亮色和吸引力。

责任编辑:王胜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