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是怎么来的?叉袋角是什么地方?细数上海你不知道的地名掌故
4月21日下午,市文明办和普陀区联合打造的市民修身活动“海纳百川 文化之申——上海城市符号与城市精神”系列讲座在环球港举行首讲,上海史专家薛理勇为现场200名市民讲解了苏州河畔的地名趣事。
薛教授首先讲述了从吴淞江到苏州河的变迁。很多上海人并不知道吴淞江,只知道苏州河;而在江苏,许多人只知道吴淞江,不知道苏州河。原来,吴淞江就是苏州河的本名。
吴淞江历史图
吴淞江曾经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一条江,在太湖流域唯一称江的,只有这一条江。宋朝以后,吴淞江下游淤塞特别严重。明朝时决定在下游放弃吴淞江,另外挖一条河道。被放弃的这条江后来叫做虬江(与旧江同音),新挖出来的河道是就是苏州河。
薛教授还为读者带来了关于苏州河畔11个路名的趣谈,包括叉袋角、大有油厂、斯堪的纳维亚啤酒厂(即现在的“清水湾”)、戈登路等。
上海的地名习惯是,当河流发生急弯时,陆地外凸的部位像禽兽外凸的嘴,会被叫作“嘴”,如现在的浦东的“陆家嘴”,浦西杨树浦底的“周家嘴”;外凸的部位面积不大,形状较尖,很像动物的角,于是会被叫作“角”;而凹进去的地方则会被叫作“湾”,只是在“弯”字旁加了“三点水”,表示河湾而已。
那“叉袋角”又是怎么回事呢?莫干山路“M51”创意园区所在的地方,历史上曾叫叉袋角。清代时期,叉袋角以形似“叉袋”而得名。叉袋实际上是一种麻织的大口袋,袋口上设有“耳朵襻”,像现在使用的马甲袋,棉花装满后,将襻打结,就算封袋了,袋上的襻相当于裤子的“开叉”,又用于交叉打结,于是被叫作叉袋。而苏州河这一段的形状很像叉袋,于是其南岸外凸的地方叫作“叉袋角”,在上海历史上也是一个颇著名的地名。
叉袋角
如今的江宁路原来叫做“戈登路”,与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洲时前往戈登墓有一定的关系。
李鸿章观瞻戈登墓
据薛教授介绍,租界时期,上海的很多路名都是用外国的人名和地名起的,1943年,上海的路名进行了全面改名,大部分路名都是那时候定下来的。
通过众多路名的趣味故事,讲座旨在吸引读者关注上海历史,了解上海历史。而“海纳百川 文化之申”系列讲座共6场,4至9月每月一场,将沿着苏州河畔,走进商圈、校园、社区、园区和博物馆,覆盖各种类型的市民群众,以开放式、社会化的方式开展。
除了室内讲座之外,还将安排具有城市记忆、文脉特色和鲜明特征的场馆参观,配以民族品牌故事、馆藏史料和视频影像资料等阅览,帮助广大市民更深入地汲取信息、丰富知识。同时,讲座主题将突出上海城市精神、上海“四大品牌”等具有时代特征、具有代表性和符号性的内容,体现“奋进新时代,修身新风尚”市民修身行动的内涵实质。
没能前往讲座现场的市民,也可以在上海学习网、东方网、干部在线学习城、普陀有线和微信号等各种平台观看录像。
当天还举行了普陀区2018年市民修身行动启动仪式。在环球港商场廊道中,道德模范、普陀好人、志愿者事迹展示墙,文明宣传、志愿宣传、非遗展示等服务台,吸引了市民驻足观看和询问。据悉,今年4-10月,普陀区将围绕“奋进新时代,修身新风尚”主题,持续推进“市民修身八大行动”。
编辑制作: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