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大蒜的电商之旅:从8元/斤降至1元/斤,由田间地头直奔市民餐桌
原本在田间地头只卖1元/斤的大蒜,送到城市餐桌却成了8元/斤。这中间高达7元/斤的差价都去了哪里?
从农民、菜贩、批发市场、超市或菜场,最终到消费者手中,一颗大蒜往往都要历经五至六个中间环节,每个环节的加价都高达30%以上。市民们的消费高达八成以上都支付给了漫长的交易链,这就是传统的农贸供应链。
有没有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将农贸产品从田间直达消费者餐桌的“最优解”?新电商平台拼多多以黑马之姿杀进电商这一红海领域,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不久前,在腾讯的领投下,拼多多完成了C轮融资,金额高达30亿美元。至此,拼多多的估值直接飙升至150亿美元,成功坐上了继淘宝、京东后的电商第三把交椅。
日前,记者亲赴河南中牟,实地探访拼多多平台上的“中牟大蒜”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低利润模式如何实现企业盈利?如何以规模化带动生产侧成本降低?
信息不对称,农民常常费力不讨好
不到凌晨五点,52岁的王金玉就拿着小铲来到了自家的耕地。常年风吹日晒,他的脸颊泛起潮红。面前的四亩蒜田,是他家今年主要的收入来源。四月份恰是新蒜上市的季节,这成为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挖蒜、剪蒜杆、去蒜根、装袋……这样一整套完整的工序,他在这一天里至少要重复15万次,占去了他一天中近一半的时间。
▲蒜农正在拔蒜
往年,这是他最为忐忑不安的时候。蒜农的收购价、收购量都关系着全家老小一年的生计。根据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国内大蒜批发均价下跌了59.11%。而国内最大的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的数据显示,目前鲜蒜的价格已跌至8毛一斤。
河南中牟是远近闻名的“蒜乡”,出口量一度达到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中牟县的546家贫困户种植了2000亩大蒜,每亩产量预计3500斤。“蒜价再跌下去,农民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贫困户的日子会更苦。” 中牟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新蒜市场价格下跌的根源在于——农贸产品信息不对称。在传统流通链路中,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缺乏直接对接,供给信息要层层传递。一旦信息滞后,产地预判错了市场,便会引发连锁反映,出现“猪周期、蒜你狠、向前葱”等周期陷阱。
打通C2B供应链,让原产地产品直通餐桌
距离郑州新郑机场约30公里的仓库中,一袋袋还带着泥土芬芳的鲜蒜,在熟练工人的操作下,进入自动化的大蒜分拣机,分拣出坚实饱满的蒜头后,迅速被打包、装箱,进入物流网络,发往全国。
▲熟练工人正在打包蒜
记者25日下午看到的这些正在被打包的新蒜,正是当天上午在拼多多平台上刚刚开放团购的“中牟大蒜”。这批产地直发的大蒜订单价格仅为1.92元/斤,相当于超市的1/4。
如此低价的大蒜如何实现盈利?承诺包邮的背后又如何控制物流成本?新农人商家“以果感恩”包销了此次546家贫困户的大蒜。“以果感恩”负责人张银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大蒜的成本由0.62元种植成本、0.7元快递成本、0.16元包材成本组成。而按照该公司在拼多多平台上的售价,还可以获利约0.37元/斤。
将原本分散的消费者需求通过拼多多平台集中,形成规模化采购,流通成本被大大降低。消费者无需再为各个中间环节买单。此外,货品也避免了中途被积压的命运,从而使得抵达消费者餐桌时更新鲜。这种边下单、边采摘、边发货的全新C2B模式重塑了整个农贸销售产业链。市场需要多少大蒜?具体需要发往哪里?这些数字早在大蒜还没有被挖出土地时,人们便已悉数掌握。
“集中前端消费需求,再告诉产地要什么货,让田间到餐桌的信息无缝流通。”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说。未来,这些农贸数据还可以反哺供应链,指导产地农民改善种植结构。“比如告诉产地农民,哪个品类转化率、评价较高,哪个品类还存在市场空白等。”达达说。
打造网红货品,塑造地域品牌
大多人或许不知道,如今占据着新西兰出口总额半壁江山的佳沛奇异果来自于我国四川。一百多年前,一名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偶然将四川猕猴桃的种子带到新西兰,经过一系列改良和培育,发展成了如今闻名遐迩的佳沛奇异果。
目前我国有1700多个地标品牌,但都是地理概念,缺乏真正的商业品牌。产地有大量的好货,但因为物流交付问题,终端品质难以把关。
据介绍,今年拼多多将投入100亿营销资源,在500个产地严格选品,帮助优秀农货建立起商业品牌。同时,利用平台规模优势整合资源,为产地提供分拣、物流、包材一体化解决方案。此外,拼多多还将培育一些更年轻、懂得互联网营销规则的商业组织,从而带动更多产地建起标准、品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不断改造传统农业供应链,培育出下一个佳沛、新奇士。”达达说。
文:王嘉旖
图:拼多多提供
编辑:钱蓓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