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SARS疫情、建立P4实验室,推动类脑芯片研发……原来都和四十年前的中法科技合作“第一签”有渊源
四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后与西方的政府间科技合作,从与法国的合作开始。应对SARS疫情、建立P4实验室、推动类脑芯片研发……四十年来,中法合作成果斐然。今天,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举行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签署40周年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建所130周年纪念会议,回顾了这段辉煌的历史。
1978年,邓小平同志和时任法国政府总理雷蒙·巴尔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自此之后,中法两国在众多关键技术和产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法科技合作的战略性和全球性特征日益凸显,从而推动和强化了中法整体关系,乃至中欧关系。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在发言中提到,中法合作历来“敢为人先”。四十年来,中法科技合作为支撑中国民用核能、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生物医药等若干重大战略科技创新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中法科技合作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进入了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并正朝着提质增效的方向推进。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说,中法科技合作在中国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挑大梁”地位。比如,由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于1997年共同创立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LIAMA)就是中国第一个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中外联合实验室。在约20年的发展历程中,LIAMA促成了1000多位中外科研人员参与到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中。其中“脑网络组项目”已形成国际上最全的脑网络功能分析;“人机交互”系列研究成果成为我国系列重点研发计划的主要基础;神经计算芯片也有力推动了“类脑芯片”方面的研究……
2003年,SARS疫情突袭。2004年1月,中法两国在巴黎签署《关于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10月正式签订该《合作协议》,决定两国共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2016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式成为巴斯德国际网络成员。它被称为“中法合作皇冠上的明珠”。
2004年的《合作协议》中还决定共建中国科学院武汉高等级生物安全(P4)实验室。2016年,中国科学院成为中法预防控制传染病指导委员会中方主席单位,持续推进与深化双边合作,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法国携手开展传染病防治的科技外交。
经过13年的建设与发展,上海巴斯德所与武汉高等级生物安全(P4)设施已经成为活跃在全球传染病防治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它们的发展标志着中法最高水平新发传染病研究机构、平台正成为我国应对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的“国之重器”。
作者:许琦敏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张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