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学者研讨俄国犹太人在中国

2018-05-12信息快讯网

沪上学者研讨俄国犹太人在中国-信息快讯网

汾阳路口的普希金雕像、新乐路口的圣母大堂、南京西路上的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商店……这些颇具俄罗斯特色的文化地标凝聚了几代上海人的共同记忆。作为一个多元且开放的城市,二战时期当全世界都在拒绝犹太人时,上海向他们敞开了怀抱,其中就包括俄国犹太人。昨天,一场题为“俄国犹太人和‘白俄’在中国(1900-1950)”的学术研讨会在位于淮海中路的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举行。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教授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勾连起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点滴。他指出,历史上犹太人进入上海主要有四条路径,而俄国犹太人主要从西伯利亚进入中国东北,继而辗转到上海。截至上世纪30年代中叶,有超过两万俄罗斯人生活在上海,其中就包括5000名左右的俄国犹太人。在上海,他们形成自己的社区、社会和政治组织,发行自己的报纸,建造自己的医院,很好地融入了上海当地的生活。大半个世纪后,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俄国犹太人和“白俄”侨民重新回到这座他们熟悉的城市时,都饱含深情,充满眷恋。

除上海之外,哈尔滨、天津等中国城市也曾接纳过大量俄国犹太人。出生在哈尔滨、后随家人移居澳大利亚的俄裔犹太女学者玛拉·穆斯塔芬介绍了俄国犹太人当年在哈尔滨的生活状态。上世纪20年代中叶,在哈尔滨生活着1.3万俄国犹太人,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地参加宗教、文化和社会活动。穆斯塔芬认为,哈尔滨是一座“让俄国犹太人被平等相待”的城市。

二战的胜利促使一些原本生活在哈尔滨和上海的俄国犹太人离开中国,其中很多人选择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英拉·菲茨帕特里克讲述了这段经历。她认为,俄国犹太人在前往澳大利亚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情况,他们中有很多人通过国际难民组织的帮助,从内地辗转到香港或是菲律宾,最后抵达澳洲。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刘 畅

编辑:范菁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