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蒙拉:练小提琴基本功像在打最难的游戏
由上海小提琴家黄蒙拉领衔的“协奏的名义”小提琴协奏音乐会,6月17日将献演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在音乐会上,黄蒙拉将以独奏身份和弦乐四重奏合作,带来由青年作曲家张士超改编的帕格尼尼、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几位青年音乐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新鲜大胆的尝试,培养起国内尚在起步阶段的室内乐演出市场。
探索小提琴艺术的更多可能
黄蒙拉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小提琴艺术的更多可能。国内古典音乐市场上,大部分小提琴协奏曲都是由小提琴独奏者和大型交响乐团合作演绎的,还有一些则由小提琴独奏者和钢琴独奏者合作,后者在教学中更为常见。在黄蒙拉看来,以上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与大编制的交响乐团合作,能营造出更丰富的声音效果;与钢琴合作,更能发挥小提琴独奏者的灵活性。
“如果小提琴独奏者与室内乐乐团合作,则能兼顾以上两者的优点:让作品呈现出相对清晰的声部层次和丰富的音乐表情,又便于独奏者开展相对灵活的组织安排。”于是,黄蒙拉在去年尝试与室内乐中的弦乐四重奏合奏来演绎小提琴协奏曲,并在国内多个城市的首轮巡回演出中获得了不错反响。
即将到来的沪上音乐会中,黄蒙拉将携手他的四位校友——第一小提琴张松洁、第二小提琴孙萍、中提琴魏震、大提琴吴敏喆组成的弦乐四重奏,演绎经过改编的巴赫《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E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届时,黄蒙拉作为小提琴独奏者,与舞台上的每位弦乐四重奏乐手展开“对话”。
经常在国外演奏室内乐的黄蒙拉坦言,在国内包括弦乐四重奏在内的演出,相较于交响乐团和独奏音乐会可谓“票房毒药”。“中国的室内乐教学并不落于人后,可很多国内观众对室内乐作品并不了解,也不愿意去尝试聆听。”不过,有为数不少的乐迷热衷与大型交响乐队合作的协奏曲,将这些曲目改编成与室内乐合作的版本,在兼顾了上述协奏曲恢弘大气特征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人前来感受室内音乐会独有的静谧与亲近氛围。黄蒙拉说:“在独奏曲目数量有限、一年又很难多次演绎大编制协奏曲的情况下,对小提琴独奏家而言,多与室内乐乐团合作也颇为有益。”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音乐会中三首作品的改编者,正是红遍网络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神曲”《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中的张士超。有趣的歌词犹回荡在耳畔,而这首歌中的“男主角”张士超,原来是位毕业自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作曲家。他创作于2008年的弦乐四重奏《嬉游曲I》,曾获美国芝加哥5HE青年作曲家比赛唯一大奖,当年在北京现代音乐节由荷兰乐团Nieuw Ensemble首演。
从学生走过来的小提琴老师
如今的黄蒙拉不仅是小提琴演奏家,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副教授,平日里要手把手带教学生。作为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俞丽拿的学生,论起“学生经”和“老师经”,黄蒙拉自然有一番心得。回忆起当年师从俞丽拿老师时的琴童时光,他表示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那时刚下课回家就得马上练琴,每周的压力很大,俞老师相当于为我制定了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在中学阶段之前学琴的过程就像在打一个需要通关的游戏。”
▲黄蒙拉与老师俞丽拿
在黄蒙拉看来,要掌握小提琴的基本功犹如挑战最难的游戏,而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即使耗费大量时间也可能毫无效果,而且过程比玩游戏要无趣多了。“如果还没碰上好老师,就很难有进步的空间。”幸运的是,黄蒙拉遇到了对他因材施教、恩威并重的俞丽拿,还把他“逼”上了帕格尼尼大赛金奖的领奖台。“遇到既能为你设定好目标,还能告诉你正确学习途径的老师,太幸运了。”
“我在中学阶段学会了很多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可以把它们视为裁剪衣服的工具,在遇到音乐作品时能熟练操作;时至今日我一直在学习如何通过技法来表达音乐,不止步于剪裁手法,还得设计出漂亮的衣服。” 黄蒙拉说,要成为优秀的演奏大师,在完美无缺的技术活儿之外,更考验人的是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能否凭自己的演绎引起部分听众的某些共鸣,三者缺一不可。
如今作为老师的黄蒙拉,羡慕今天的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到国内外的顶尖大师、专家。“他们的眼界是更开阔了,但见得多了反而会不珍惜。以前好不容易来个外国专家,说一句在我们心里就是一句;以前买一张唱片,我们会听一千遍一万遍。至于现在,这一切来得太容易了,是好事,也是坏事。”
想知道黄蒙拉是如何当老师的?来看2016年11月小编探班黄蒙拉上某节公开课时的花絮吧。
(下文节选自报《“所有套路,终究不过是为你靠近音乐灵魂埋下的伏笔”》)
步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三排教室,乐音袅袅,不绝于耳。小提琴家黄蒙拉手舞足蹈地打着节拍,学生即将奏出的音符从他口中流畅道出。
“它需要庄重,你拉得太逗了”“别看音难就特别用力,用力容易出差错”“为了拉到弓尖而拉,你‘杀’死了这个音”……黄蒙拉迅速指出每个人音准、节奏、情绪上的失误,讲到动情处,直接从学生手里接过琴,游刃有余地示范上一小段乐句。这节持续了将近3小时的小提琴课,是“第七届巴洛克室内乐大师班”中的一节。
▲黄蒙拉为上音附中学生上课
在2002年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时年22岁的黄蒙拉获得金奖。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巴赫,到他了然于胸的帕格尼尼,黄蒙拉总结了他心中的演奏套路,套路指的是技术技巧,“它们使我描摹出音乐家的雏形与轮廓”,“但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必须在深入理解作曲家灵魂、不断增长人生阅历、反复进行演奏实践过后,才能奏得出来”。
忘却技术才能靠近帕格尼尼的灵魂
课堂上,当他指导学生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第21首时,情不自禁地眉飞色舞。
“我会在音乐出现前产生假想,面对学生时还是不敢说得太具体,怕破坏他们自己的想象。”下课后,黄蒙拉一字一句还原他脑海里充满旋律与歌唱性的“第21首”——
有庭院靠海,芬芳满园,春夏海风拂过,一男子邂逅某位身着白裙、手持阳伞的金发女子,眼前即景宛若印象派油画。“在乐曲开篇,有段相似旋律出现了四次,第一次,男子遇到心仪女子,欲说还休;第二次,蓦然回首间女子不见踪影,止不住抒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欲望;第三次,想得却不可得,只好在凄风冷雨中独自品尝酸楚、绝望;第四次,所有情感终于彻底得到释放。”
黄蒙拉回忆自己问鼎“帕赛”时,“那时我只知道拼技术难度,但随着阅历的增长,生活的积淀也融入到了琴声中,传递出的情感已不可同日而语。”对他来说,艺术永无止境,唯有精益求精。“所有套路,终究不过是为你靠近音乐灵魂埋下的伏笔。”
2016年春天,5岁的女儿曾作为“彩蛋”登台黄蒙拉的个人专场,与父亲同台献演了里丁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画面十分温馨有爱。黄蒙拉露,他和他的爱人都会教女儿拉小提琴。
教女儿练琴让他追忆从艺术中获得启蒙的时光
“我和妻子都经历过成年累月的基础训练,会非常枯燥无趣,我们认为孩子不可避免地也要走上这条道路。”女儿会不会抱怨太苦?黄蒙拉笑说这种情况从未发生,“音乐本身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拽住想被它吸引的人,我家孩子从小每天练琴,已经养成了习惯。”“家里每个人都会拉小提琴,活在世界上,她会觉得有件事是必须做的,那就是练琴。”
谈起自己的“练琴经”,黄蒙拉显得滔滔不绝。也许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学琴的经历,如今又有了新的理解。
▲黄蒙拉与女儿
“艺术对孩子来说太高深了,在他们年纪很小的时候,是无法去真正理解艺术的。趁小抓紧打基础,当你慢慢有话想说时,不再每天开开心心地傻乐时,你才会开始慢慢转向艺术,从当中找到精神支柱——这是青春期以后的事情。也许你能在艺术海洋中遨游一辈子,但首先你要有可以调整的砝码:那就是十几岁二十岁之前打下的基本功。”
“西方音乐中到处都是生和死、激烈的感情冲突……孩子怎么去理解这样的深度?至少要失去过自己不想失去的,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生离死别、爱情。只有体验过伟大、渺小、肮脏,才能在音乐中产生共鸣,并且演奏好。”
在黄蒙拉看来,小提琴演奏有天道酬勤的定律——练得越多,奏得越好。而他认为除了才能,意志和机遇也很重要。“很多时候学生上台只顾一阵猛拉,却不去控制和思考,我跟他们说,你上台时要把自己当成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要对拉出来的声音负责。事实证明,这样做以后声音真的会不同。机遇也很重要,比如遇到优秀的老师、指挥、经纪人、资助者等。学乐器学到顶尖的大有人在,但获得世俗成功的屈指可数。有幸两次碰到对的人,也许就能步入很好的阶段。”
作者:报记者姜方
编辑:报记者姜方
图片:受访者供图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