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写者的平民视角

2018-05-28信息快讯网

平民写者的平民视角-信息快讯网

▲《民生随笔》邵宁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邵宁书中的这些文章,有一大半,我是第一读者。对邵宁的评论,我的态度是“三有”——有感情、有感触、有话说。

《新民晚报》有一个名牌专栏,叫“新民随笔”,是已故的金福安先生任总编辑时创立的。这本书里的大多数文章,正是来自这个专栏,而这些年来,一直是我在负责编辑,所谓“第一读者”之说,即由此而来。

说这些评论之前,容我先来说说邵宁的另一本书——《平民记者看上海》,出版于12年前。邵宁,大学读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即使在魔都上海,上戏也堪称是最时尚的大学,而且,她又留过洋,30岁时,被评为“上海文化新人”。真是不折不扣的“白骨精”,怎么自称“平民”呢?

翻看目录,便有答案。书的第一部分,叫“正在消逝的上海城市风景线”,她写了老虎灶、三轮车、煤球店、织补师、小旅社、书场、废品回收站,等等。后面的几个部分,分别是“上海新事”“感动上海”“寻常人家”……是的,写的都是平民。

《新民晚报》有一句类似于报训的话,叫“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这句话印在了报头下面。写平民,也算是晚报记者的题中应有之义。换句话说,在《新民晚报》工作,应该把描写平民生活、反映百姓呼声当成自己的责任。可以说,晚报的绝大多数编辑记者,包括在下,是有这个意识的。但是,即使如此,把自己定位于“平民记者”并且大声说出来,似乎邵宁是唯一一位。

我在报业工作近30年,一直做编辑。编辑工作自有其乐趣,但与记者相比,难免有“见稿多见人少”“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等弱点,所以我也时常会跟着记者出入一些场合,会见各路朋友。比如,我就跟着记者出席过网球大师杯的新闻发布会,见过曾经的偶像罗大佑,拜访大画家程十发,参观未完工的世博会场馆,登上刚竣工的环球金融中心等等。其中,就数邵宁安排得最为“寻常”,完全没有上述活动的“高大上”。她带我走访街道和居委会,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婆婆妈妈的琐碎和可贵。看着“白骨精”邵宁,与街道居委的阿姨妈妈们谈工作、拉家常,如亲人、似闺蜜,对那种水乳交融的状态,真是深为叹服——“平民记者”,当之无愧。

拉拉杂杂写到这里,已经铺陈够多,可以来说说邵宁的评论了。

“新民随笔”这个栏目里的评论,有共同特点,比如语言朴实、行文简洁,不端架子、平易生动……这些优点,邵宁的评论,都有。不过,我以为,她最难能可贵的,仍然是平民视角。

我试着总结了几个特点,全部用邵宁的标题和文字来说明——

其一,细小琐碎。邵宁写的许多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怕是很少有人会拿来写评论。请看:

《“放心油条”该卖多少钱?》《一块钱的民生》(说报社对面的小馄饨涨了一块钱)、《谁该陪王阿婆洗澡?》《老年学校与假发票》(说开办老年学校没有资质)、《回家的“最后20米”》 (说老房子的电梯维修)、《的哥的睡觉问题》《女厕能否也设 “一米线”》《给孩子戴个头盔》《“年夜饭”吃还是不吃?》(讨论八项规定出台以后,招待普通群众的年夜饭还能不能吃)……

其二,独特敏锐。上面说的一些小事,是大家都见得到也想得到的,只是不会拿来写评论;而有些小事,恐怕一般人都不会观察到更不会去思考。这体现出邵宁的独特眼光。请看:

《宝宝为何不哭》(提出 “不妨让孩子哭哭,也是一种挫折教育”)、《不会微笑》(“发现中学生的表情都是木木的”)、《几岁学外语好》(提出“选择几所学校,让学生在小学阶段不学外语”)、《把游戏还给孩子》(“住宅区没有沙坑,沙是最好的玩伴”)、《幼儿园 “共享”男教师》《“寻呼”寻呼员》《居委干部几岁退休?》《废品的“短板”》《衣绳与碳排放》《欢迎黄鼠狼》……

其三,思考深入。能够观察细致、平实写作,已经是好记者了。但写评论,考验着作者的思想深度。邵宁显然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往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深刻的见地。请看:

《取消期中考真的假的?》:“我很担心,从小接触口惠而实不至的孩子,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

《“二万户”的乡愁》:“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乡愁往往是离开故土的人才有的情感,思念的对象以乡村居多。事实上,城市的市民也有乡愁。”

《当幼儿园遭遇 “二孩热”》:“只有方方面面都充分考虑到,配套法规政策不断完善,才能让育龄人群想生、敢生,最后也能生出二孩。”

《“坏人变老了”吗?》:“其实,究其根本原因,是老人变多了!”“在一个老年人占较低比例的社会中,老人中‘坏人’的数量是不多的,但在一个老年人超过20%的社会里,老人中‘坏人’的绝对数也就大大增加了。”

《“爱心冰箱”的尴尬》:“一个项目能否成功不在于一个点子或概念是否新、奇、洋,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国情、适应需求,为人们所接受。而媒体也应保持一份冷静,对于这样由‘概念’引领的新闻,不妨静观一段时间。”

其四,尖锐犀利。邵宁的笔端,是充满温情的。她对平民百姓的一言一行,总是抱着 “理解的同情”,即使平民百姓有缺点甚至错误,邵宁行文也是很温和的。但是,对于握有公权力的政府管理部门,邵宁用语要峻切得多。对上金刚怒目,对下菩萨低眉。对此,我激赏之。请看:

“但是,他们恰恰没有从群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只从自身角度出发,相互推诿。”

“为什么很多并不复杂的事,都要到了市长这里才能解决呢?”

“政府对宏观管理不积极、不主动、少作为,而对微观管理则过分积极、过分主动,紧紧抓住不放。”

“事实上,各部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求稳’‘少惹麻烦’等心态,成为乱设摊等违法行为真正的‘保护伞’。”

“在处理类似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时,有些部门怕矛盾激化而不作为,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更多群众的利益。”

“在任何场合只会念稿子,算不算庸政懒政?”

“这些并不复杂的投诉和求助,反映至有关部门后,为何会如石沉大海般,迟迟等不到解决的结果?”

“如果什么问题都要靠‘老大’(一把手)来推动,那么各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到哪里去了?”

最后想说的是,近年来,新媒体浪潮无比凶猛,许多纸媒纷纷关张,作为同行,难免心生兔死狐悲之叹。当然,自怨自艾,是大可不必的,紧跟潮流,也不是什么难事。每天刷手机,万千信息奔来眼底,但是,我们还看得到像邵宁这样的平民写者吗?


作者:李天扬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蒋楚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