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部音乐剧而赴一场城市之约,上海可以做到,今年下半年片单就是证明
不少音乐剧近期发布了下半年在上海演出计划,各地剧迷们也闻风而动,开始规划来沪观演旅游行程。经典音乐剧《猫》《长靴皇后》《吉屋出租》《芝加哥》《卡门》、中文版音乐剧《周日恋曲》《拉赫玛尼诺夫》《信》《深夜食堂》等题材多元的剧目将接连献演,原创音乐剧《白夜行》《月亮和六便士》备受期待,此前市场认可较高的《我的遗愿清单》《我,堂吉诃德》等剧目也将开展后续轮演出计划。
“相比其他城市,上海音乐剧观众最多,演出市场商业化程度最高,因此大部分引进和本土化音乐剧都选择在上海首演,力求抢滩市场、收获口碑。”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表示。近年为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莫扎特》、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等热门“网红”剧从异地甚至异国专门来沪“尝鲜”的音乐剧迷不在少数,有时还成团入场。随着消费者观演需求和消费力的增强,音乐剧有望成为上海文化旅游下一块金字招牌。
从异地来上海追剧,是文艺青年正逐渐养成的消费习惯。据中国演出家行业协会数据,2017年跨城观剧的比例已高达32%,而上海是对演艺市场消费者吸引力最高的城市。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跨城观演的主要动力在于年轻人包括青少年对年轻态音乐剧作品个性化的热爱。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一些热演剧目形成网络话题打破了地域限制。比如去年《摇滚莫扎特》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年轻观众“集结”上海,连续多场观演。
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音乐剧和现代生活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也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音乐剧的关注度和市场占有率在上海增长迅猛,去年观众达到24万人次,较2016年同比增长168%;票房收入6898万,同比增长69%。对标其他国际大都市,不难发现将音乐剧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转化为演艺旅游的成熟业态,有望成为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纽约百老汇2017年吸引观众1327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高达5亿美元。在文化广场近日举行的音乐剧发展论坛上,维也纳联合剧院总经理弗兰兹·帕泰分享了德奥音乐剧经验:音乐剧制作耗资不菲,依赖政府大量投入。但维也纳每年售出的60万张戏票中,一半以上的购买者来自奥地利其他城市,另有11%为国际观众。每1欧元政府投入的剧场补助,都会在跨城观演带动的其他行业消费中,以三倍的税收回馈给政府。
业内专家认为,上海音乐剧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可以对标美国纽约、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国际大都市,但目前市场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相比于打造了《伊丽莎白》《吸血鬼之舞》等不衰经典的维也纳联合剧院,上海音乐剧市场要引领本地演艺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点,仍缺乏一批拥有原创驻创剧目的剧院。常年驻场演出的优秀舞台作品,在上海十分稀缺。
“店多成市”,费元洪认为,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无一不是长年积累形成品牌,通过剧场长线支持和运营,注重创意消费的培养和人才的集聚,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提升音乐剧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力,目前尤其需要减低行业运行成本,加强创作制作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他介绍说,首届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将于明年举办,未来将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为核心,以上海市黄浦区为地域范围,统筹协作黄浦区内的各类剧场及文化场馆,搭建集音乐剧生产、服务和孵化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全产业链平台。为原创经典的诞生打好基础的同时,也使音乐剧成为更多公众共知共享的艺文盛事,提升品牌知名度。
作者:吴钰
编辑制作:吴钰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